五倍子 中药五倍子为植物盐肤木倍蛋蚜后形成的虫瘿

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 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五倍子

拼音名:Wu Bei Zi

英文名:Chinese Gall,Chinese Nut-gall

别名:盐麸叶上球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文蛤,百虫仓,木附子,漆倍子。

中药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和红麸杨等树上寄生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后形成的虫瘿。角倍于9~10月间采摘,肚倍在6月间采,如过期则虫瘿开裂。采香后,用沸水煮3~5分钟,杀死内部仔虫,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

盐肤子,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米。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叶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圆锯,叶面暗绿色,叶背粉绿色,被白粉,叶面沿中脉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圆锥花序宽大,顶生,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厘米,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长卵形,长约1毫米,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花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毫米,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毫米;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略压扁,径约4~5毫米,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月。

青麸杨,落叶乔木,高5~8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圆筒形,有时在上部的小叶间有狭翅;小叶7~11,具短柄;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多少偏斜,近圆形,全缘,两面沿中脉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微柔毛;苞片钻形,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花白色,径2.5~3毫米;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外面被微柔毛,裂片卵形,长约1毫米,两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睫毛,开花时先端外卷;花丝线形,长约2毫米,在雌花中较短,花药卵形;花盘厚,无毛;子房球形,径约0.7毫米,密被白色柔毛。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直径3~4毫米,密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内含种子1颗。

红麸杨,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4~1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被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上部有狭翅;具小叶7~13,无柄或近无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下面沿脉有细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5~20厘米,密被微绒毛;花小,杂性,白色;花暮裂片狭三角形;花瓣长圆形,开花时先端外卷;花丝线形;花药卵形;花盘厚,紫红色,无毛;子房球形,径约1毫米,1室,花往3。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毫米,成熟时暗紫红色,被具节柔毛和腺毛。种子小。花期5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

角倍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长3~8厘米,直径2~5厘米,具有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被灰白色软滑短柔毛。质硬脆,破碎后中空,断面角质状,有光泽,信壁厚1~2毫米,内壁平滑,有多数黑褐色死蚜虫,黑色粉末状蚜虫卵及排泄物附着于内壁上,并时有1~2对游离于角倍中的白色丝团,丝团表面又附有多数蚜虫尸体,内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状或结晶状的蜡祥物。气特异,味涩。

肚倍长圆形或纺锤形,略扁,无角状分枝;表面暗灰黄绿色,有多数浅纵纹,柔毛较少;倍壁厚约3毫米。以个大,完整,壁厚,色灰褐,纯净者为佳。经验认为内壁布满蚜虫者为优。

 

药理作用

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鞣酸可与若干金属,生物碱或甙类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剂。过去用鞣酸治疗烧伤(可结痂以保护创面,避免外界刺激,减少疼痛及体液丧失),因有很大缺点(可结成焦痂,遮盖感染,妨碍正常组织之生长,特别是大量吸收可伤害肝脏等),现代外科已不再应用。鞣酸对正常小肠运动无甚影响,由于其收敛作用而减轻肠道炎症,故可制止腹泻。如胃肠道中有细菌,毒物等刺激因素存在,不应使用鞣酸制剂。鞣酸多少可干扰食物之吸收(沉淀蛋白质),但在小肠之碱性环境中,蛋白质可重新被释出,因此食物或饮料中含少量鞣酸是无害的,但大量时如过度饮茶,可延缓食物之吸收。更大量甚至可引起刺激,腐蚀,特别在空腹时可导致疼痛,呕吐,下泻或便秘。

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伤寒,副伤寒,痢疾,炭疽,白喉,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五倍子除鞣酸外尚含有其他抗菌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皮部,五倍子心的煎剂无抗菌作用。五倍子煎剂对接种于鸡胚的流感甲型PR8株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酸有关。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及肺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作用不是由于鞣酸的酸性,而是因其对蛋白有凝固作用;经乙醚提出鞣质后的五倍子液仍有抗菌作用。

解毒:鞣酸能和很多重金属离子,生物碱及甙类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故可用作化学解毒剂。

其他:鞣酸在胃肠道中难吸收,在通过胃肠道时水解成没食子酸,没食子酸无收敛作用,易被吸收并在体内分解。鞣酸在粘膜及创伤表面如被吸收过量,可导致肝小叶中心坏死。没食子酸及其酯类能抑制缓激肽(Bradykinin)对豚鼠回肠的收缩作用。

 

药材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100%五倍子煎剂0.25毫升,均于12小时内死亡,减少为1/10量时则未见异常。豚鼠口服煎剂20克/千克,未见异常,皮下注射后,局部发生腐烂,坏死,动物表现不安,行动迟钝,萎靡,食欲差,呼吸急促,24小时后死亡。鞣酸进入机体后几乎全被分解为棓酸(Gallicacid)与焦棓酸,极大量则可引起灶性肝细胞坏死。

小鼠腹腔注射100%五倍子0.25毫升,均于12小时内死亡,减少1/10量时则未见异常。五倍子鞣质按1.875毫克/千克剂量给94只小鼠皮下注射??,3天内死亡72只。肠鼠口服煎剂20克/千克未见异常,而改用皮下注射??后,局部发生腐烂,坏死,动物表现不安并于24小时后死亡。鞣酸进入机体后几乎全部被分解,但极大量亦可引起灶性肝细胞坏死。

 

鉴别方法

横切面:表皮细胞层,往往分化成1~3(-6)细胞的非腺毛,长70~140μm,有时长达350μm。表皮内侧为薄壁组织,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多已糊化,并可见少数草酸钙簇晶。内侧的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外侧有大型的树脂腔,直径可达270μm。

粉末特征:灰绿色至灰棕色。非腺毛众多,由1~6细胞构成,长70~350μm。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簇晶较少,直径约25μm。导管螺纹直径10~15μm。树脂腔都已破碎,树脂快散在,黄棕色。

理化鉴别:取五倍子粉末0.5克,加水4毫升,微热,滤过。取滤液1毫升,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另取滤液1毫升,加10%酒石酸锑钾溶液2滴,产生白色沉淀。(检查五倍子鞣质)

 

品质标志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5年版鞣质含量测定方法规定:五倍子含鞣质不得少于50.0%。

 

性味与归经

味酸;涩;性寒;归肺;胃;大肠;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

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1.5~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宜忌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药材处方

  • 《冉氏经验方》清消吹散,用治单纯性口腔炎。
  • 《疡医大全》玉液丹,用治走马疳。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锁正元丹,用治真气不足,元脏虚弱,四肢倦怠,关节酸痛,头昏眩痛,目暗耳鸣,膝胫酸痛,不能久立,腰背拘急,不能俯仰,手足多冷,心胸痞闷,绕脐切痛,两肋虚胀,水谷不消,呃逆恶心,饮食减少,气促喘乏,心悸盗汗,遗精白浊等症。
  • 《中药临床应用》五倍子汤,用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 《本草纲目》止痢方,用治泻痢不止。
  • 《本草纲目》治脱肛方。
  • 《本草纲目》止汗方。
  • 《妇人良方》治产后肠脱方。
  • 《世医得效方》治消渴方。
  • 《濒湖集简方》治粪后下血方。
  • 《卫生易简方》治牙出血方。
  • 《朱氏集验医方》治漏胎方。
  • 《圣济总录》治金疮出血方。
  • 《圣济总录》五倍子散,用治一切肿毒。
  • 《普济方》独珍膏,用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
  • 《博济方》神效驱风散,用治风毒上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肉瘀翳侵睛。
  • 《圣惠方》治阴囊湿疮方,用治阴囊湿疮,出水不瘥。
  • 《本草纲目》敛疮方,用治疮口不收。
  • 《医方大成论》治皲裂方,用治手足皲裂。
 

各家论述

  • 《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 《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 《开宝本草》:疗齿宣疳NI,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 《本草图经》:生津液。
  • 《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 《本草衍义补遗》:善收顽痰,解诸热病。
  • 《本草蒙筌》: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 《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 朱震亨:五倍子,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
  • 《纲目》:盐麸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 《本草经疏》:五倍子,《本经》主齿宣疳NI,风湿癣疮,及小儿面鼻疳疮者,皆从外治,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五痔下血者,大肠积热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得敛肃,则大肠亦自清宁也。藏器疗肠虚泄利;《日华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李时珍谓其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敛固脱之功耳。
  • 《本草求真》:五倍子,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肺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剂;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出,口子,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敛;攻于眼目,则必见有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嗽,固脱住汗,外以治肤熏洗,则能祛风除湿杀虫。药虽一味,而分治内外,用各不同,非谓既能入肺收敛,又能浮溢于表,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