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中药沙棘为植物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的果

沙棘的功效与作用: 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主治咳嗽痰多;肺脓肿;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胃痛;肠炎;闭经;跌打瘀肿。
 

沙棘

拼音名:Sha Ji

别名:达尔,沙枣,醋柳果,大尔卜兴,黑刺,黄酸刺,酸刺刺,醋柳,酸刺子,酸柳柳,其察日嘎纳,酸刺。

中药沙棘为胡颓子科植物中国沙棘云南沙棘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中国沙棘,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5米,高山沟谷可达18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叶柄极短;叶片纸质,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约1厘米,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橘红色;果梗长1~2.5毫米。种子小,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云南沙棘,本业种与中国沙棘的区别为:叶互生,叶片下面通常被锈色鳞片,稀为带灰白色;果实圆球形,直径5~6毫米;种子黑色,椭圆形,长约3.5毫米。

 

药材性状

果实类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毫米;表面棕红色或黑褐色,皱缩,多具短小果柄;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扁卵形,长2.5~4毫米,宽约2毫米,表面褐色,种脐位于狭端,另一端有珠孔,两侧各有一条纵沟;种皮较硬,击破后,子叶乳白色,油性。气微,味酸,涩。以粒大,肉厚,油润者为佳。

 

鉴别方法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一列,壁稍厚,外被白色鳞状毛。中果皮较宽阔,细胞壁薄,内含众多橙黄色或鲜黄色颗粒状物及油滴。维管束外韧型,位于中果皮内侧,排列成环。内果皮为1列无色的镶嵌细胞,种皮细胞紧密排列成栅状。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

理化鉴别:取沙棘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1)取滤液滴于滤纸卜,喷三氯化铝试液,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2)取滤液1毫升,加镁粉少量及盐酸3~4滴,必要时置水浴上稍加热,显红色。(检查黄酮)

 

性味与归经

味酸;涩;性温。

 

功效与作用

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主治咳嗽痰多;肺脓肿;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胃痛;肠炎;闭经;跌打瘀肿。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