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 中药桑黄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桑黄

拼音名:Sang Huang

英文名:Fleckedflesh Polypore

别名:桑上寄生,桑臣,针层孔菌,梅树菌,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

中药桑黄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子实体

 

原形态

火木层孔菌,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厘米。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厘米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毫米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药理作用

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Laricic acid,其不纯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毫克/次或100毫克/天,一般需连续用l-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废下注射。有人报道,已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性味与归经

味甘;苦;寒;辛;无毒;归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

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药材处方

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 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掇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 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方以下出《圣惠方》)治瘰疬溃烂: 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畜方》)

 

各家论述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