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莼 中药石莼为石莼科植物石莼的藻体

石莼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软坚化痰;清热解毒。主治水肿;颈淋巴结肿大;瘿瘤;高血压;喉炎;疮疖;急,慢性肠胃炎;疳疾。
 

石莼

拼音名:Shi Chun

英文名:Ulva

别名:石被,纸菜,猪母菜,青菜婆,海莴苣,海白菜,绿菜。

中药石莼为石莼科植物石莼孔石莼裂片石莼藻体。冬,春二季采收。

 

原形态

石莼,藻体淡黄绿色,高10~40厘米。体膜质,由两层细胞组成,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或呈宽广的叶片状,中部厚约45μm左右,近基部厚约120~140μm。细胞不规则排列,直径10~20μm,切面为亚方形,每个细胞有一杯状叶绿体和1~3个淀粉核。

孔石莼,幼藻黄绿色,逐渐长成蓝绿色,片状,高10~40厘米。单生或2~3株丛生,藻体变异较大,有卵形,椭圆形,披针形及圆形等,边缘皱褶稍呈波状,膜质。两层细胞,厚约70μm,近基部厚约130~180μm,甚至可达500μm。藻体上有大小不等的孔,随着藻体生长,几个小孔可成为较大的孔,最后形成不规则的裂片。细胞横切面可见垂直延伸,长为宽的2~3倍。固着器盘状,无柄。

裂片石莼,藻体暗绿色,一般高10~12厘米,也可达60厘米。不规则二叉分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膜质,厚70~80μm。

 

药材性状

石莼,藻体淡绿色或绿色,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水浸展平后,味状体近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表面稍有白霜。质极松软,膜质,极易破碎。气微,味淡。

孔石莼,叶状体卵形,披针形或近圆 形,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或不规则的裂片,边缘皱缩,略呈波状。

裂片石莼,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有时亦呈波状。

显微鉴别:石莼,叶状体横切面:由两层细胞组成;细胞表面观,长径21~24μm,短径12~15μm,横切面为近方形,长径21~24μm,短径9~20μm。每个细胞含有细胞核,杯状叶绿体及1~3个淀粉核。

 

药理作用

石莼提取物对番木瓜蛋白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有凝血作用,该凝血作用能被L-岩藻糖 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所抑制,但对热不敏感,60℃时仍能保持活性,但低Ph则会使其失活。它对不同血型凝集强度不同,O型最强,其次为B>A>AB。孔石莼加入鱼饲料中,可命名太阳鱼类Acanthopagrus总脂蛋白的57%提高到67.6%。从孔石莼中提取出一种腺苷,具负性肌力作用,其减弱心肌收缩的作用不受β-阻滞剂普萘洛尔和α-阻滞剂酚妥拉明的影响,故认为它对心肌的抑制不是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的。

 

性味与归经

味甘;咸;性寒;平;无毒;归肾经。

 

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软坚化痰;清热解毒。主治水肿;颈淋巴结肿大;瘿瘤;高血压;喉炎;疮疖;急,慢性肠胃炎;疳疾。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宜忌

孕妇及脾胃虚寒,内有湿滞者慎服。

 

各家论述

  • 《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 《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摘录于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