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中药栗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栗子的功效与作用: 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栗子

拼音名:Li Zi

别名:板栗,栗果,木巽子,木奄子,栗果,大栗。

中药栗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放冷凉处散热,反搭棚遮荫,棚四周夹墙,地面铺河砂,堆栗高30厘米,覆盖混砂,经常洒水保湿。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贮藏;或剥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

栗,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丙长0.5~2厘米,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5.5~7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厘米,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边刺直径4~6.5厘米,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厘米,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

种仁呈半球形或扁圆形,先端短尖,直径2~3厘米。外表面黄白色,光滑,有时具浅纵沟纹。质实稍重,碎断后内部富粉质。气微,味微甜。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咸;性平;归脾;肾经。

 

功效与作用

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使用方法

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用药宜忌

  • 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
  • 《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 《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 《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未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药材处方

  • 《经验方》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
  •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
  • 江西《草药手册》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
  •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
  • 《备急方》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
  • 《濒湖集简方》治金刃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
 

各家论述

  • 《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 《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洽腰脚不遂。
  • 《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 《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 《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 《本草图经》:活血。
  • 《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用火煅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 《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 《本草图经》: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 《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 《玉楸药解》: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栗子
分类:果实类
别名:栗果板栗木巽子木奄子大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