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Ku Lian Zi
别名:土楝实,楝果子,土楝子,苦心子,楝枣子。
中药苦楝子为楝科植物楝的果实。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楝,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川楝,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厘米;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长1.2~2厘米,直径1.2~1.5厘米。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泽,干皱。先端偶见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较松软,淡黄色,遇水浸润显粘性。果核卵圆形,坚硬,具4~5棱,内分4~5室,每室含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
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实验证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强,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现较强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较差。
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行气止痛;杀虫。主治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脾胃虚寒者禁服。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内服量过大,可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