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u Biao
英文名:Air bladder of Large yellow croaker,Air bladder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别名:鱁鮧,鱁鳀,縼胶,鱼肚,鱼白,鳔,鱼胶,白鳔,鱼脬。
中药鱼鳔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剖腹,取出鱼鳔,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压扁晒干或洗净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鱼胶”。
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厘米,大者长达75厘米。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张。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8~9/8)。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小黄色,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厘米,大者可长达50厘米。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5~6/8),背鳍Ⅸ-Ⅹ,Ⅰ-31~36。臀鳍I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白鲟,体长梭形,一般体长2米余,大者可达3米,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突出如长匙形,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两侧具柔软的皮膜。口大,弧形,下位,能伸缩,上下凳均具细尖齿,口前具短须1对。眼小,鳃孔大。体裸露光滑,或仅有已退化的小鳞状痕迹,在尾鳍上叶具8个棱形鳞板。侧线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鳍条46~61。臀鳍50~55。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背灰绿色,头部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
中华鲟,体延长,可达2米以上,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被有光滑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须2对,等长,平行排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约22枚。两侧凳部各有1块骨板。体被骨板5行,纵列,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后有1~2块,体,腹侧面各2行,体侧骨板24~37块;腹侧骨板8~15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1行。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54~66,位于臀鳍上方。胸鳍发达,着生于腹面,臀鳍32~41。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体背,头部,鳍均为青灰色,腹面白色。
干燥的鳔多压制成长圆形的薄片,淡黄色,角质状,略有光泽。黄鱼的鳔较小,鲟鱼及鳇鱼的鳔大,并附有垂带2条。质坚韧,不易撕裂,裂断处呈纤维性;入水易膨胀,煮沸则几乎全溶,浓厚的溶液冷却后凝成冻胶,粘性很强。气微腥,味淡。商品统称为鱼肚。鲟鱼,鳇鱼的鳔称为黄唇肚或黄鲟胶。有切成线条的称为线鱼胶。
纯系大白鼠以42%的鱼鳔水溶液(1.05%/千克)灌胃,可使实验性幽门结扎性溃疡模型动物的溃疡指数降低,但对胃液分泌,胃液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
味甘;性平;归肾;肝经。
补肝肾;养 血止血;散瘀消肿。主治肾虚遗精;腰膝无力;腰痛;眩晕耳鸣;白带;习惯性流产;血虚筋挛;产后风痉;破伤风;癫痫;再生障碍性贫血;吐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阴疽;瘘管;慢性溃疡;皲裂;痛风;痔疮
内服:煎汤,10~30克;研末,3~6克。外用:适量,深化或烧灰涂敷。
胃呆痰多者禁服。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