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ai Fu Shi
别名:水花,海石,浮水石,羊肚石,水泡石,浮海石。
中药海浮石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胳:6~10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浮石,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为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含少量结晶质矿物。
脊突苔虫,固着生活的水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群体常呈树枝状。个体很小,为囊状。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群体之骨胳。体前端有口,口缘有马蹄状的突起,其上生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门亦在体之前端。常附着于海滨岩礁上。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各地。
瘤苔虫,与上种近似,群体呈肿瘤状,淡黄褐色。常附着于海藻,柳珊瑚,岩石上。分布同上。
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租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者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石花,为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胳,㈠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㈡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产浙江,福建,广东。
味咸,性寒。
归肺,肾经。
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虚寒咳嗽忌服。
《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