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红 中药千日红为苋科植物千日红的花序或全草

千日红的功效与作用: 止咳平喘;清肝明目;解毒。主治咳嗽;哮喘;百日咳;小儿夜啼;目赤肿痛;肝热头晕;头痛;痢疾;疮疖。
 

千日红

拼音名:Qian Ri Hong

别名:百日红,千金红,百日白,蜻蜒红,球形鸡冠花,千日娇,千日白,千年红,吕宋菊,滚水花,沸水菊,长生花。

中药千日红为苋科植物千日红花序全草。夏,秋采摘花序或拔取全株,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千日红,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毛。茎直立,有分枝,近四棱形,具沟纹,节部膨大,带紫红色。单叶对生;叶柄长1~1.3厘米,上端叶几无柄,有灰色长柔毛;叶片长圆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而尖,基部楔形,两面有小斑点,边缘波状。头状花序球形或长圆形,通常单生于枝顶,有时2~3花序并生,常紫红色,有时淡紫色或白色;总苞2枚,叶状,每花基部有干膜质卵形苞片1枚,三角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紫红色,背棱有明显细锯齿,花被片披针形,外面密被白色绵毛;花丝合生成管状,先端5裂;柱头2,叉状分枝。胞果近球形。种子肾形,棕色,光亮。花果期6~9月。

 

药材性状

头状花序单生或2~3个并生,球形或近长圆形,直径2~2.5厘米。鲜时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干后棕色或棕红色。总苞2枚,叶状。每花基部有干膜质卵形苞片1枚,三角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紫红色,背棱有明显细锯齿;花被片5,披针形,外面密被白色绵毛;干后花被片部分脱落;有时可见胞果,近圆形,含细小种子1粒,种皮棕黑色,有光泽。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咸;性平;归肺;肝经。

 

功效与作用

止咳平喘;清肝明目;解毒。主治咳嗽;哮喘;百日咳;小儿夜啼;目赤肿痛;肝热头晕;头痛;痢疾;疮疖。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花3~9克;全草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 《福建民间草药》:祛风,镇肝,退热,明目。
  • 《南宁市药物志》:清肝明目,散结消瘿。治瘰疬初起,肝热目痛,血压高头痛。
  • 《广西中药志》:花序:凉血消肿,止痉咳。治百日咳;外治疮疡肿痛。民间治月经不调。全株煲水外洗,治跌打疮疖。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