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下气,通乳。治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 《药性论》:烧灰。末,糯米煮粥(调服),治咳嗽。《别录》: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本经逢原》:治便血,同白蜡煮食。《滇南本草》:治痢疾,水泻,冷气存胃,作羹食。《纲目》:煮食,下水气,利小便;烧末,能发汗,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本草拾遗》:主安胎。胎动,怀妊身肿,为汤食之。破冷气痃癖气块,横关伏梁,作鲙以浓蒜虀含之。
鲤鱼
拼音名:Li Yu
别名:赤鲤鱼。
中药鲤鱼为鲤科动物鲤鱼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体呈纺锤形而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成鱼大者长达90余厘米。口端位,呈马蹄形;吻钝,唇厚。上颚两旁有短触须1对,口的后角有长触须1对;长触须长约为短触须的2倍。下咽齿3行,内侧齿呈臼齿状。鳃孔阔。鳃耙15~22,多数为18~21。鳞大,圆形,紧着于皮肤,呈覆瓦状排列;侧线鳞33~39。背鳍Ⅲ~Ⅳ15~22,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臀鳍Ⅲ5~6;背鳍及臀鳍均有1强大的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胸鳍Ⅰ15~16;腹鳍Ⅱ8~9;尾鳍17~19。体背部纯黑色,侧线的下方近金黄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的尾鳍和臀鳍呈橙红色。
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适应性很强。主要以螺,蚌,昆虫的幼虫及水革和丝状藻类为食。产卵期4~5月。冬季游入深水底层越冬。
性味与归经
甘,平。
入脾,肾经。
- 《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牌,肺,肝三经。
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下气,通乳。治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
- 《药性论》:烧灰。末,糯米煮粥(调服),治咳嗽。
- 《别录》: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
- 《本经逢原》:治便血,同白蜡煮食。
- 《滇南本草》:治痢疾,水泻,冷气存胃,作羹食。
- 《纲目》:煮食,下水气,利小便;烧末,能发汗,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
- 《本草拾遗》:主安胎。胎动,怀妊身肿,为汤食之。破冷气痃癖气块,横关伏梁,作鲙以浓蒜虀含之。
药材处方
- 治痈肿:鲤鱼烧作灰,醋和敷之。
- 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鲤鱼一头,醇酒三升。煮之,令酒干尽,乃食之,勿用醋及盐,豉他物。
- 治黄疸:大鲤鱼一条(去内脏,不去鳞)。放火中煨熟,分次食用。
- 治水病身肿: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能尽,分为二服。后服温令暖,服讫下利,利尽瘥。
- 治水肿胀满:赤尾鲤鱼一斤。破开,不见水及盐,以生矾五钱,研末,入腹内。火纸包裹,外以黄土泥包,放灶内煨熟取出,去纸泥,为粥食,一日用尽。
- 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鲤鱼一头。切作鲙,以姜醋食之,蒜虀亦得。
各家论述
- 《本草衍义》:鲤鱼,《素问》曰,鱼热中。王叔和曰,热则生风。食之所以多发风热,诸家所解并不言。
- 《日华子》云鲤鱼凉,今不取,直取素问,为正。万一风家更使食鱼,则是贻祸无穷矣。
- 《纲目》: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作鲙则性温,故能去痃结冷气之病。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乳,解肠胃及肿毒之邪。
摘录于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