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叶 中药苦楝叶为楝科植物楝和川楝的叶

苦楝叶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止痛。主治湿疹瘙痒;疮癣疥癞;蛇虫咬伤;滴虫性阴道炎;疝气疼痛;跌打肿痛。
 

苦楝叶

拼音名:Ku Lian Ye

中药苦楝叶为楝科植物川楝。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楝,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川楝,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厘米;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药理作用

苦楝叶的不完全纯化物能抑制病毒对哺乳类动物细胞的感染,其抑制高峰出现在作用后的2小时,且能维持15小时以上,随后下降,但如再次加入苦楝叶提取物,又能出现抑制高峰。与苦楝叶提取物一起培养的细胞的上清液中未测到干扰素,细胞提取物中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也未增加。苦楝叶提取物作用后细胞的抗病毒的状态不能通过细胞间的流动物传递也不能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苦楝叶提取物的作用依赖于细胞活跃的新陈代谢,而放线菌素D可部分逆转之。以上说明苦楝叶的该提取物非干扰素样的物质,其抗病毒的活性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有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止痛。主治湿疹瘙痒;疮癣疥癞;蛇虫咬伤;滴虫性阴道炎;疝气疼痛;跌打肿痛。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绞汁涂。内服:煎汤,5~10克。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苦楝叶
分类: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