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芺 中药苦芺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苦芺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苦芺

拼音名:Ku ao

英文名: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别名:钩芺,败酱草,苦板,苦菜,败酱。

中药苦芺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全草。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蒙山莴苣,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微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 《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 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 《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 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 《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 《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 《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 《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苦芺
分类:全草类
别名:钩芺败酱草败酱苦菜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