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ong Da Ji
别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广大戟,云南大戟,红心薯,土人参,红牙大戟,南大戟,红其根,红牙戟,野黄萝卜,红萝卜,走沙黄。
中药红大戟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夏,秋季挖根,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开水烫过后晒干。
红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或棕褐色。茎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状,稍具棱。叶对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脉及叶脉被毛;托叶2~4裂,裂片钻形。聚伞花序,花多数,密集成球形,直径1~1.5厘米,花小,淡紫红色;花萼浅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状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舌状,喉部密被长毛;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很小,卵形或椭圆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块根长圆锥形或长纺锤形,稍弯曲,长3~12厘米,直径0.6~1.2厘米。表面棕红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顶端可见茎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气微,味微辛。 以个大,质坚实,色红褐者为佳。
抑菌作用:红大戟50%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生红大戟水煎浓缩液小鼠灌胃80克/千克,2~3小时后,尿量明显增加。
红大戟根50%乙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40.6±1.8克/千克。如与甘草共浸则半数致死量明显降低,表明其毒性显着增加。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8列木栓细胞。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断续径向排列,近形成层处的导管束由数列导管组成,向内渐呈单列或单个存在,中心可见初生木质部;射线宽。红大戟薄壁组织中有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另有分泌细胞,含棕色树脂状物。
取红大戟粉末1克,加甲醇20米1,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水10毫升及盐酸2毫升,置沸水浴上水解30分钟,冷却后加乙醚30毫升振摇数分钟,取乙醚液10毫升,加2摩尔/L氢氧化钠溶液5毫升振摇。下层水溶液呈紫红色。(检查蒽醌)2.薄层色谱取上述乙醚提取浓缩液作供试液,另取α-羟基茜草素,茜草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开,晾干后氨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泻水逐饮;解毒散结。主治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
内服:煎汤,1.5~3克;研末,0.3~1克;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红大戟与京大戟功能有相似处,而干燥的药材弯曲如兽牙状,不但外表面有红棕色者,断面皮部亦为红褐色,故有红大戟,红芽大戟之名。红芽大戟者,“芽”应为牙,为误用京大戟的别称。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均以产地及功能得名。红萝卜,红心薯,皆以药材鲜品象形而得名。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