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Fu Hai Shi
英文名:Pumice
别名:浮石,石花,浮水石,羊肝石,海石,水泡石,海浮石。
中药浮海石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及瘤分胞苔虫等的骨骼。夏,秋季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漂洗,除去盐质及汤沙,晒干。
脊突苔虫,营固着生活的海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个虫很小,为囊状,前有口,口缘有马列蹄状的突起,其上生有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连接口与肛门,肛门亦在体的前端。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树枝的群体骨骼,虫体死后,残留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珊瑚状骨骼。
瘤分胞苔虫,群体瘤状,豌豆状或分叉状,淡黄色或黄褐色。个虫中等大小,包括卵室长为0.5~0.62毫米,排列不规则,口圆形或略方形,下缘具显着小腔,原生口位于群体外表,个体渐老,原生口渐向深处下陷,其表面逐渐由围口膜形成次生口,在口的两侧围口膜形成一对柱形物,其上具小的侧鸟头体,彼此斜着相对而生。在口的下缘围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长舌;伸向次生口内。;围口膜的发达程度随年龄而不同。卵室大则宽,长0.13~0.15毫米,宽0.25~0.28毫米,凸出或下陷,外卵室为窄圆圈形;内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状排列孔道。
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看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石花(《本草衍义》)为脊突苔虫或瘤蔷虫的骨胳。
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直径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状分技,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毫米,直径约2毫米,先端多折断,多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昧微威。
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直径l-3厘米,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直径约4毫米。先端钝圆,极少折断。气味同上。
显微鉴定:浮海石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有火山碎屑结构,此晶屑,晶斑具斜方辉石,中性斜长石和石英的光性特征。基质为火山玻璃(近95%)。呈团粒结构,气孔构造。一般多为负突起。无干涉色。
味咸;性寒
肺;肾经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主痰热咳嗽;瘿瘤;疮肿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飞用。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