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基黄 中药大田基黄为报春花科植物红根草的全草或根

大田基黄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主治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
 

大田基黄

拼音名:Da Tian Ji Huang

别名:红丝毛根,假辣寥,泥鳅菜,矮荷子,矮桃草,散血草,红杆草,红根排草,星宿菜,红气根,红七草,金鸡脚,百煎草,娃霓草,黄鳅草,红头绳,血丝草,红灯心,红筋仔,麻雀利,珍珠菜,红筋草,地木回,拔血红,红香子,红梗草,田岸柴,定经草,水柯,红根仔。

中药大田基黄为报春花科植物红根草全草。4~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红根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横走,紫红色。茎直立,高30~70厘米,圆柱形,有黑色腺点,基部紫红色,通常不分枝,嫩梢和花序轴具褐色腺体。叶互生;近于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4~11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有黑色腺点,于后成粒状突起。总状花序顶生,细瘦,长10~20厘米;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花梗与苞片近等长或稍短;花萼长约1.5毫米,5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周边膜质,有腺状缘毛,背面有黑色腺点;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5毫米,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有黑色腺点;雄蕊5个,比花冠短,花丝贴生于花冠裂片的下部,分离部分长约1毫米;花药卵圆形,长约0.5毫米;子房上位,卵圆形,1室,花柱粗短,长约1毫米,蒴果球形,直径2~2.5毫米,褐色。花期6~8月,果期8~11月。

 

药材性状

地下茎紫红色。茎长30~70厘米,基部带紫红色。叶互生,叶片皱缩,展平后呈阔披针形,倒披针形,长4~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近无柄,两面有褐色腺点,干后呈粒状凸起。总花序长10~20厘米;苞片三角状披针形。花冠白色,长约3毫米,裂片倒卯形,背面有少数黑色腺点;雄蕊着生于花冠上部,短于花冠裂片。蒴果褐色,直径2~2.5毫米。

 

药理作用

对肝脏作用 大田基黄10克/千克,5克/千克灌胃,连续7天,能明显降低CCl4肝损伤大鼠升高的丙氨酸转氨酶活性,降低肝脏三酰甘油含量。以25克/千克,10克/千克灌胃,连续9天,能增加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小鼠肝糖原含量,以25克/千克,10克/千克灌胃,以10克/千克,5克/千克皮下注射,对a萘异硫氰酸酯造成的黄疸型小鼠的总胆红素升高,均有明显降低作用。

抗炎作用 经临床观察,丝虫性急性淋巴管炎发作期患者经大田基黄治疗后,在1天内有66.6%病例体温恢复正常,3天内全部病例体温正常。局部炎症消退时间平均为39.9天,说明有治疗效果。经1年半后复查说明,现用剂量不能控制远期复发及减轻发作症状。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凉。

 

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主治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或代茶饮,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药材处方

形与辣蓼相似,而名“假辣寥”。茎基部色红,故有诸“红”之名。可治月经不调,因名“定经草”。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