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漆 中药泽漆为大戟科植物泽漆的全草

泽漆的功效与作用: 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主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结核性瘘管;骨髓炎。
 

泽漆

拼音名:Ze Qi

英文名:Sun Euphorbia Herb,Herb of Sun Euphorbia

别名:漆茎,猫儿眼睛草,五风灵枝,五风草,乳草,龙虎草,铁骨伞,九头狮子草,灯台草,癣草,绿叶绿花草,凉伞草,五盏灯,五朵云,白种乳草,五点草,五灯头草,乳浆草,肿手棵,马虎眼,倒毒伞,一把伞。

中药泽漆为大戟科植物泽漆全草。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

 

原形态

泽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株含白色乳汁。茎丛生,基部斜升,无毛或仅分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或因突然狭窄而具短柄;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0.5~1.8厘米,先端钝圆,有缺刻或细锯齿,基部楔形,两面深绿色或灰绿色,被疏长毛,下部叶小,开花后渐脱落。杯状聚伞花序项生,伞梗5,每伞梗再分生2~3小便,每个伞梗又第三回分裂为2叉,伞便基部具5片轮生叶状苞片,与下部叶同形而较大;总苞杯状,先瑞4浅裂,裂片钝,腺体4,盾形,黄绿色;雄花10余朵,每花具雄蕊1,下有短柄,花药歧出,球形;雌花1,位于花序中央;子房有长柄,伸出花序之外;子房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3裂,光滑。种子褐色,卵形,长约2毫米,有明显凸起网纹,具白色半圆形种阜。花期4~5月,果期5~8月。

 

药材性状

全草长约30厘米,茎光滑无毛,多分枝,表面黄绿色,基部呈紫红色,具纵纹,质脆。叶互生,无柄,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0.5~1.8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广楔形或突然狭窄,边缘在中部以上具锯齿;茎顶部具5片轮生叶状苞,与下部叶相似。多歧聚伞花序顶生,有伞梗;杯状花序钟形,黄绿色。蒴果无毛。种子卵形,表面有凸起网纹。气酸而特异,味淡。以茎粗壮,黄绿色者为佳。

 

药理作用

泽漆在试管中对结核杆菌无作用,或谓在很高浓度(1∶50~100)时,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此外并试验了它与链霉素,异烟肼等的协同作用,但因所用浓度过高,实际价值尚待确定。茎叶煎剂5.4克(生药)/千克灌胃(注射给药,作用不显着),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轻度降温作用,根制剂无明显作用,退热作用似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无甚关系。根制剂对离体兔耳有血管扩张作用,对离体兔,豚鼠及小鼠肠管有兴奋作用,不能拮抗组织胺对豚鼠的毒性,但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药材毒性

本药毒性颇小,小鼠灌胃125克/千克亦未致死。兔服10~20%泽漆膏水制剂有刺激性。泽漆膏(每克相当生药5克)与蓖麻油(10∶1)组成之油膏有预防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作用。其乳状汁液含刺激性树脂,接触局部可使皮肤发红甚至溃烂,能腐蚀疣。

 

鉴别方法

 

茎横切面:表皮一列细胞,切向延长,外被角质层。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细胞皱缩。韧皮部狭窄,细胞皱缩。柱鞘纤维由一至十数个纤维组成一束,作切向多单列断续排列或成环,壁木化。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由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单列放射状排列;射线细胞呈类方形,长方形,矩形,排列整齐。髓部多中空。近髓部导管细小为螺纹孔。

粉末特征:淡黄绿色。纤维众多,多成束,稀有单个散在,直径15~35μm,木化,有的具单纹孔,螺纹;具线纹孔,网纹孔导管,直径25~40μm。叶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内含有细小的方晶或短棒状草酸钙结晶。

 

理化鉴别:

  • 取泽漆粉末2克,加甲醇20毫升,加热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沸水10毫升,溶解后,趁热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取滤液2毫升,加镁粉少许与盐酸4~5滴,加热数分钟,显樱红色。(检查黄酮)
  • 取滤液1滴,点于滤纸上,喷以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斑点。(检查黄酮)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性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脾;肺经。

 

功效与作用

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主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结核性瘘管;骨髓炎。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9克;或熬膏,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煎水洗;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得配本草》:气血虚者禁用。

 

药材处方

泽漆汤《金匮要略》;泽漆汤《圣济总录》;泽漆汤《备急千金要方》;泽漆散《太平圣惠方》

 

各家论述

  • 《纲目》:泽漆利水,功类大戟,故人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盛,不相侔也。
  • 《长沙药解》: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泄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
  • 《本经》: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 《别录》:利大小肠,明目。
  • 《药性论》:治人肌热,利小便。
  • 《唐本草》:逐水。
  • 《日华子本草》:止疟疾,消痰退热。
  • 《本草备要》:止咳,杀虫。
  • 《植物名实图考》:煎熬为膏,敷无名肿毒。
  • 《贵州民间方药集》:内服可除风湿,止疼痛。
  • 《四川中药志》;治一切恶毒,梅疮。
  • 江西《草药手册》:治淋巴结结核。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骨髓炎。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