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hou Wu Tong
英文名:Harlequin Glorybower Leaf and Twig
别名:臭桐,臭芙蓉,楸茶叶,百日红,地梧桐,楸叶常山,矮桐子,臭牡丹,臭桐柴,八角梧桐。
中药臭梧桐为马鞭草料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6~10月采由,捆扎成束,晒干。
海州常山,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米。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厘米;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厘米,宽5~14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腑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厘米,花序梗长3~6厘米,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毫米,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直径约3毫米,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茸毛,稍老者茸毛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淡黄色,髓部白色。叶对生,多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截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上面灰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2~8厘米,密被短柔毛。花多枯萎,黄棕色,具长梗,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一果实,三棱状卵形,灰褐色,具皱纹理。气异臭,味苦,涩。 以花枝干燥,叶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明显,下表皮具气孔。腺鳞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单细胞,也可见局部的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1~2列,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7~10余个,排列近圆圈状。主脉中央为薄壁细胞,偶含草酸钙方晶,长10~15μm,宽6~9μm。
降压作用 臭梧桐煎剂,水浸剂,热浸剂及其提取物,不论经口灌胃或注射结给药,对麻醉或清醒的大鼠,兔,猫,狗及肾型高血压大鼠和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水浸剂和煎剂作用最强,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无效。开花前的臭梧桐比开花后者降压作用强,结实后 采集者或来年陈叶作用减弱。热浸剂或提取物灌胃给予肾型高血压大鼠,给药后3~10d出现降压作用,血压下降16%-57.4%。于停药后2星期内恢复给药前水平。麻醉犬和大鼠静脉给药则呈现两相降压作用:第1相作用强而短,注射后立即发生,持续30~60分钟;第2相作用温和而持久,多在给药后30~50分钟出现。肌内注射或口服仅出现第2相降压作用,维持2~3h;煎剂静脉注射只呈现第1相降压作用,口服无效。因此认为,第1相降压作用可能是非特异性的,似无治疗价值。 臭梧桐对去脑猎的降压作用显着减弱,用六烃委铵或在第2颈椎处切断脊髓后,几乎完全消除臭梧桐 的第2相降压作用。臭梧桐能长时间抑制电刺激腓神经和压迫颈动脉引起的升压反射,并能作用于肺血管内感受器后射地引起血压下降;静脉注射普鲁卡因封闭感受器后,降压作用完全或大部分消失。因此认为臭梧桐的降压用用主要是通过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也有血管内感受器的反射机制参与。另有报道,臭梧桐热浸剂和臭梧桐素A对电刺激猫颈上神经节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有轻度神经节了阻断作用。臭梧桐对蟾蜍后肢血管呈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因此认为,臭梧桐的直接扩张血管与阻断神经节作用,可能参与第1相降压作用。2.抗炎作用 臭梧桐,豨莶草或鬼针草的水煎剂,单味应用对大鼠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均无明显作用;但臭梧桐与鬼针草(1:1)组成的针桐全剂,制成水煎剂或乙醇浸剂,给大鼠灌服20克(生药)/(kg·d),连续5d,对上述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与每日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00mg/千克作用相似。臭梧桐与豨莶草(2:1)制成的豨桐丸,也有相似的抗炎作用。豨桐丸口服可使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似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作用;但对上肾上腺大鼠仍能明显抑制蛋清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提示其抗炎作用并不完全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作用。3.镇痛作用 电击鼠毛法试验证明,给小鼠腹腔注射臭梧桐煎1.65克/千克以上时,呈现镇痛作用,给药后20~40分钟出现峰值,以后逐渐降低,可维持2h之久。开花前的臭梧桐镇痛作用较开花后的强。臭梧桐素B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400毫克/千克和800/千克后,分别比吗啡10毫克/千克和20毫克/千克的镇痛作用强而持久。4.镇静作用 给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臭梧桐煎剂有轻度镇静作用,加大剂量也不引起睡眠。臭梧桐素A的镇静作用较强,与催眠药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5.其他作用 大鼠长期藻服臭梧桐,可致甲腺明胶样物质含量增加。这种作用可能是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的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结果,并非毒性反应。臭梧桐有驱肠虫作用。6.毒性 臭梧桐煎剂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20.6克/千克。臭梧桐热浸液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19.4克/千克;大鼠灌服热浸液150克/千克 ,72h内未见动物死亡。臭梧桐素A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1.84克/千克(相当于生药量370克/千克);臭梧桐素B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3.21克/千克(相当于生药量550克/千克)。大鼠灌服热浸液0.25克/(kg·d)和2.5克/(kg·d),连续60d,除少数动物出现安静,活动减少和稀便外,生长发育,血象,尿及病理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臭梧桐煎剂给狗灌服10克/(kg·d)连续3星期,对肝功能,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影响,但剂量在20克/千克以上时可致呕吐。另有报道,在试验臭梧桐降压过程中,发现少数猫出现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脏有一定影响。
毒性不大。狗口服水煎剂20克/千克以上引起呕吐,10克/千克以下不吐,每日10克/千克连服3周,肝功能(B. S. P.清除试验),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改变。大鼠每天用热浸剂0.25~2.5克/千克灌胃共60天,除引起部分大鼠饮水量增加,活动减少和大便变稀外,无其他严重毒性。小鼠静脉注射,热浸剂半数致死量为19.4克/千克,提出物为0.98克/千克。给大鼠灌胃,热浸剂150克/千克,提出物17克/千克(相当生药300克/千克),72小时内未见死亡。少数猫在试验中发见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有一定影响。毒性:茎,叶煎剂20克/千克给狗灌胃可致呕吐;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0.6克/千克。
味苦;微辛;性平;归肝;胆;脾经。
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偏头痛;高血压病;疟疾;痢疾;痈疽疮毒,湿疹疥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研末掺或调敷。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或浸酒;或入丸,散。
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