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 中药蓖麻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蓖麻子的功效与作用: 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主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
 

蓖麻子

拼音名:Bi Ma Zi

英文名:Castor Bean

别名:萆麻子,红大麻子,蓖麻仁,大麻子。

中药蓖麻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种子。当年8~11月蒴果呈棕色,未开裂时,先晴天,分批剪下果序,摊晒,脱粒,扬净。

 

原形态

蓖麻,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绿色或稍呈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厘米,有时大至90厘米,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掌状。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长10~30厘米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无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理解;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厘米,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药材性状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厘米,宽0.5~1厘米。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一面较平,一面较隆起,较平的一面有1条隆起的种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浅棕色突起的种阜。种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叶2,菲薄。无臭。味微苦辛。以个大,饱满者为佳。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细胞1列,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下为3~4列薄壁细胞,再下为1列栅状细胞,壁厚,木化;内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其中散有螺纹导管。胚乳和子叶均含糊粉粒。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1.1.对实验肿瘤的作用:蓖麻毒蛋白对体外培养的多种肿瘤细胞株和变异细胞株均十分敏感,0.002~0.3米cg/ml可以抑制淋巴腺瘤SI,BW5147,MBC2,EL2,骨髓瘤P3,C1,RBC5,S117,S194,J588,MOPC315/P和骨髓样白血病C1498的生长。蓖麻毒蛋白亦能抑制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和各种动物肿瘤细胞。实验还证明它对病毒致变异的成纤维细胞(SV3T3)比对正常3T3细胞更为敏感。

蓖麻毒蛋白对小鼠艾氏腹水癌,腹水肝癌。宫颈癌U14,肉瘤S180及白血病等动物移植性肿瘤均有一定治疗作用。于接种后1,3天ip7.5米cg/千克,能够完全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生长,使小鼠生存时间延长。一次ip蓖麻毒蛋白25米cg/千克,48小时后可使癌细胞减少90%;96小时后几乎所有的癌细胞形态发生如下改变:细胞膨胀,核出现空泡及有丝分裂停止,胞浆暗染,周围亦出现不规则的空泡等。

作用原理:蓖麻毒蛋白可以强烈抑制各种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中等强度抑制 DNA合成,而对RNA合成的抑制轻微。据蓖麻毒蛋白对家兔网织细胞溶胞产物(Iysaie)的无细胞系统(Cell一free system)蛋白质合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证明了它不是影响癌细胞的醣代谢或氨基酸的提取,而是强烈地抑制真核生物核蛋白体的蛋白质合成。蓖麻毒蛋白具有二个肽链,由S一S链相联。发生作用前有一个裂解过程,裂解后释放出A链和B链,A链称之为效应链(Effectoner);B链称之为结合链(Haptomer)·B链可以与细胞表面的碳水化物受体结合,把游离的A链或者整个毒蛋白分子通过质膜带入胞浆,与核蛋白体60~S亚基发生作用,抑制氨基酰 t-RNA与核蛋白体的酶结合,使核酸的延伸因子减少,从而使核酸失活,抑制蛋白质合成,并导致细胞死亡。

与蓖麻毒蛋白相似结构的所有相思豆毒蛋白(Abrin),此类毒蛋白与细胞表面的乳糖残基单糖受结合是共同的,结合部位包括二个以上的糖。用神经氨酸处理细胞,可增加结合部位,已经证明:肿瘤细胞表面的单糖链与正常细胞有区别,其糖蛋白有过多的涎酸,糖脂常含有不完整的链。不完整的链易与毒蛋白结合,此可解释这类毒蛋白的抗癌作用。

细胞凝集作用:过去大量的资料认为蓖麻毒蛋白在体外对各种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小肠粘膜细胞,肝细胞及其它细胞,组织悬液均有强烈的凝集作用。但是,近年来发现蓖麻种子里具有凝集活性的物质是无毒的蓖麻血凝素,而蓖麻毒蛋白没有血球凝集作用。蓖麻血凝素的凝集速度除了决定于血凝素和红细胞的量外,还与pH有关,碱性环境有助血凝。该血凝素在发生凝集作用时需要有血清补体参加,这个补体可以互换,例如山羊和豚鼠。该血凝作用除了可以由血清补体活化外,还可由某些还原剂活化,例如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蓖麻血凝素在产生凝集作用的同时还伴有类似于番木瓜蛋白酶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可能是受体破坏酶的作用。

热原作用:蓖麻毒蛋白是一个很强的热原物质。它对各种哺乳类动物和人类都具有十分强的致热作用,0.05~0.2米cg/千克 就可以产生热原反应,比其它任何热原都强而持久,潜伏期也长。大鼠sc蓖麻毒蛋白20米cg/千克,3.5小时后体温开始升高,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反复注射可以产生耐受性,但与细菌类热原物质无交叉耐受性。它所造成的热原反应可用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等解热。故认为它可作为解热实验的工具药。

免疫反应:蓖麻毒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以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各种哺乳动物体内可产生抗体和过敏反应,种植蓖麻的农民血液中也有这种抗体,称之为蓖麻毒蛋白抗体,十分稳定,除此之外,还可以使体内非特异抗体升高。此过程中血浆组分发生变化,由于肝毒的作用,白蛋白水平下降,随着肝再生白蛋白水平逐渐上升,a-球蛋白上升,而B-球蛋白下降。说明蓖麻毒蛋白特异地破坏蛋白的合成可以被抗体的作用而减弱;热原反应也可以被抑制。由于蓖麻毒蛋白能产生细胞毒作用,因此,它能抑制巨噬细胞等参与免疫功能的细胞。蓖麻血凝素还能够沉淀免疫球蛋白,完全沉淀IgM;但仅沉淀IgG10%,只与IgG3发生沉淀反应,不与IgG1反应。

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作用:1次iv蓖麻毒蛋白3.2米cg/千克是使麻醉兔产生心,肝,肾中毒反应的临界剂量,小于此量时对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无明显影响。而麻醉猫注射250~500米cg/千克 时,血压立即上升,脉博,呼吸加快或潮气量增。当注射剂量增至30毫克/千克 时,血压降至零,心跳停止于舒张期,出现潮式呼吸而死亡;心电图出现R一R间隔延长,P波消失,T波倒置等现象。麻醉猫 iv蓖麻毒蛋白250~500米cg/千克可以轻微的对抗B-受体兴奋剂异丙基肾上腺素。先注射黎 芦碱25毫克/千克,然后注射蓖麻毒蛋白可以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升压素和组胺的全部药理作用减弱。蓖麻毒蛋白还能降低黎芦碱和尼古丁的反射作用。蓖麻碱也可引起实验动物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可能与其分子中所含氰基有关。蓖麻叶水煎剂可使正常离体蛙心及水合氯醛,麦角浸膏,乙酰胆碱,阿托品,奎宁,氯化钾中毒的蛙心振幅增大。该水煎剂能使犬血压下降,大鼠后肢血管扩张。

其它作用:蓖麻毒蛋白可以影响体外培养的各类白细胞的呼吸作用。0.3~33米cg/ml可降低单核细胞的耗氧量,,16.6~33.2米cg/ml,可降低淋巴细胞的耗氧量,增加嗜中性粒细胞的耗氧量;当浓度增加至66.6米cg/ml时,嗜中性粒细胞的呼吸亦受抑制。

 

药材毒性

毒性: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特别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岁小儿服蓖麻子2~7被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粒可致死。非洲产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儿仅需一粒,但也有报告服24粒后仍能恢复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种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

蓖麻子中毒后之症状有:头痛,胃肠炎,体温上升,白细胞增多,血象左移,无尿,黄痘,冷汗,须发痉挛,心血管虚脱;中毒症状之发生常有一较长的潜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产生肝及肾的伤害,碳水化物代谢紊乱,蓖麻中的凝集素可与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农村将蓖麻子炒熟吃未见中毒, 可能由于加热使蓖麻毒蛋白破坏。

蓖麻子对各种动物的致死量(g/千克)大致如下:母鸡14,母鸭4,母鹅0.4,兔.9,小猪2.3,猪1.3,奶牛2,小山羊0.5,山羊5.5,绵羊1.25,马0.1。蓖麻毒蛋白对小鼠1次iv的LD50为6~12米cg/千克。武汉健民制药厂生产的蓖麻毒蛋白对小鼠1次iv,LD50为47.97米cg/千克;对家兔1次iv的MTD为3.2米cg/千克;对家免iv每日1次,连续16次的MTD为1.6米cg/千克。小鼠ip或iv致死量的蓖麻毒蛋白后10h至数天内死亡。中毒过程较长至,一般给药12h后见失重,24h后动物侧卧。有时发生慢性惊挛,呼吸困难,角弓反张,中枢神经失调。于第一次惊挛后3分钟动物死亡于呼吸麻痹。中毒时常伴有严重腹泻,也可能是使动物死亡的原因之一。

蓖麻毒蛋白急性,亚急性中毒的动物(大小鼠,豚鼠和家兔等)大多数器官和组织部出现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主要毒性反应在肝脏,小肠和内分泌腺体。对肝细胞的破坏作用在内网层,伴随线粒体的轻微改变,从而使肝脏变性坏死。对小肠的损伤亦较严重,是腹泻的主要原因,内分泌系统各器官和组织对蓖麻毒蛋白很敏感,可使动物的下丘脑细胞,肾上腺,垂体,胸腺,睾丸,卵巢,胰腺以及淋巴组织等发生出血性坏死和退行性变。还能损伤网状内皮系统及引起上颌神经节和胸壁丛的处周神经细胞核染色质破坏。蓖麻毒蛋白中毒的动物血凝时间延长,这是由于干扰醣代谢在降低凝血酶元,凝血激活酶所致,并可使动物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糖及尿素水平升高,使血中镁离子浓度降低,钙离子浓度升高,Ca2+:Mg2+到2:1降至7.75:1,这可能与热原反应有关。蓖麻毒蛋白急性中毒时,动物血液中葡萄糖,肝糖原,总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均下降,而乳糖,非蛋白氮,氨基酸,无机磷。酸性磷酸盐和乳酸,丙酮酸升高,肝功能(SGOT,SGPT,LDH)发生紊乱。可见,蓖麻毒蛋白急性中毒时血液学变化与慢性中毒时略有差别。蓖麻子中蓖麻碱160毫克或蓖麻毒蛋白7毫克均可导致成人死亡。有人认为蓖麻毒蛋白比氢氰酸的毒性大22倍,它1克可使3600人死亡。

 

鉴别方法

取蓖麻子(带种皮)粉末约0.5克,加50%乙醇5毫升,冷浸2h,滤过。取滤液蒸至约0.5毫升,用毛细管滴于滤纸上,喷以茚三酮试液,烘至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2)取蓖麻子粉末1克,加盐酸水溶液(PH2)10毫升,沸浸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5毫升,分为3份,分别于小试管中滴加碘化铝钾,碘化汞钾,碘一碘化钾试液各2滴,分别产生橘红,棕,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性味与归经

味甘;辛;性平;有小毒;归大肠;肺;脾;肝经。

 

功效与作用

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主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内服:入丸剂,1~5克;生研或炒食。

 

用药宜忌

孕妇及便滑者忌服。《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药材处方

  • 《福建民间草药》治疗疮脓: 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
  •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痈疽初起: 去皮蓖麻干一份,松香四份。 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
  • 《本草衍义》治瘰疠: 蓖麻子炒熟,去皮,烂嚼/陆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
  • 《医准》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 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
  • 《医学正传》圣烟筒,治喉痈: 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简,烧烟吸之。
  • 《魏氏家藏方》治诸骨哽: 蓖麻子七粒。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篱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
  • 《医准功》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 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 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肇彼,以浸药水,平旦时一服,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
  • 《养生必用方》治汤火伤: 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徐。
  • 《袖珍方》治犬咬伤: 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
  • 《纲目》治风气头痛不可忍: 乳香,蓖麻仁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
  • 《圣济总录》蓖麻丸,治小儿癫疝: 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巴,扇香(研)半钱巴。上五昧捣研习,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
  • 《卫生易简方》治助喘咳嗽: 蓖麻子去壳炒熟,拣甜看吃,多服见效。
  • 《海上集验方》治难产及胞衣不下: 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 《卫生家宝方》催生并死胎不下: 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
  • 《摘元方》治子宫脱下: 蓖麻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人,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
  • 《活幼心书》蓖麻膏治暴患脱肛: 蓖麻子一两。烂杆为膏,捻作讲子,两指宽大,贴囱上;女口朋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
  • 《妇人良方》治口眼歪斜: 蓖麻子仁七粒。研作末,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
 

各家论述

  • 《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歪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蓖麻油能拔病气,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渗用此油同羊脂,菌香,酸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敷太阳穴,一夜痛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药外用累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
  • 《本草经疏》:蓖麻,其力长于收吸,故能拔病气出外,其性善收,故能追脓取毒,能出有形之滞物,又能通利关窍,故主水症。
  • 《医林篡要》:蓖麻子,泻肺气之下行,能决至高之水而下之,通关窍,正经络,调上下。或云服此毕生不能食炒豆子,亦不然。
  • 《本草正义》:蓖麻子,气味甘平,濒湖以为甘辛平,其实全无车味;石顽以为温,则司'证其性必是清凉,石顽之说亦非是。其性善定善散,丹溪以为能退脓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确;业师朱氏,兼治外疡,凡拔毒提脓药中,从不用此,惟退消阳毒红肿,及发颐,窟疡,乳痈等症,有家制千捶营一方,专用蓖麻子仁杵细,和乳香,胶香,银朱,麝香成膏,即有红赤焮高,势且酿脓者,亦可十消八九,则明消散之功,何可误认提毒外出。濒湖以治偏风不举,口目歪斜,盖亦用其走窜入络,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络经脉之风邪。据《纲目》所载,-一人偏风,手足不举,濒湖以此油同康香,缀鲤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则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着关节者,所以有验,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隐约者也。丹溪又以为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则亦因其善定而速之使动耳。濒湖又谓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以此捣膏贴之,一夜而愈,则即走窜消散之功耳。
  • 《唐本草》:主水溺。
  • 《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康疥额,亦可研敷。
  • 《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看用之。
  • 《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欧,头风哥聋,舌胀,喉痹,助喘,脚气毒,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退脓扳毒。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蓖麻子
分类:果实类
别名:蓖麻仁萆麻子红大麻子大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