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点地梅 中药北方点地梅为植物北点地梅的带根全草

北方点地梅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风火赤眼;咽喉红肿;疮疡肿痛。
 

北方点地梅

拼音名:Bei Fang Dian Di Mei

别名:雪山点地梅,喉咙草。

中药北方点地梅为报春花科植物北点地梅带根全草。夏,秋季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原形态

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直根系,主根细长,支根较少。莲座状叶丛单生,直径1~6厘米;无柄或下延呈宽翅状柄;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30毫米,宽2~6毫米,先端钝或稍锐尖,通常中部以上叶缘具稀疏锯齿,上面及边缘被短毛及2~4分叉毛,下面近无毛。花葶1至多数,直立,高7~25厘米,黄绿色,下部略呈紫红色。花葶与花梗都被2~4分叉毛和短腺毛;伞形花序有多数花,苞片多数,条状披针形,长2~3毫米;花梗细不等长,长1~2厘米,果期伸长达2~6(-10)cm,被短腺毛;花萼钟形或陀螺状,长约2.5毫米,明显具5棱,5浅裂,裂片狭三角形,分裂达全长的1/3,先端锐尖,颜色较筒部深;花冠白色,高脚碟状,直径与花萼几相等,5裂,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2毫米,宽0.6毫米,先端近全缘;子房倒圆锥形,花柱长0.3毫米,柱头头状。蒴果倒卵状球形,先端5瓣裂。种子多数,多面体形,长约0.6毫米,宽0.4毫米,棕褐色,种皮粗糙,具蜂窝状凹眼。花期6月,果期7月。生于草原,山地阳坡和沟谷中。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

主根直径0.5~2毫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支根或支根痕;质稍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叶莲座状丛生,多破碎,完整者呈倒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狭菱形,长8~10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或稍锐尖,下部渐狭,中部以上边缘具稀疏牙齿,上面有极短的毛,叶面黄绿色;质脆,易碎。花葶长短不一,黄绿色或下部暗紫色,具分叉毛;伞形花序多花;花冠白色。有时可见先端5瓣裂的蒴果,浅橙黄色,内有多数种。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风火赤眼;咽喉红肿;疮疡肿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30克;或代茶。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北方点地梅
分类:全草类
别名:雪山点地梅喉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