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 中药白花蛇舌草为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

白花蛇舌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主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白花蛇舌草

拼音名:Bai Hua She She Cao

英文名:Spreading Hedyotis Herb, Herb of Spreading Hedyotis

别名:蛇舌草,矮脚白花蛇利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小叶锅巴草,南地珠,散草,竹叶草,奶沙尔,铁沙尔,节节结蕊草,鹩哥利,千打捶,羊须草,蛇总管,鹤舌草,细叶柳子,甲猛草,蛇针草,白花十字草,尖刀草,珠仔草,定经草。

中药白花蛇舌草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带根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白花蛇舌草,一生生披散草本,高15~50厘米。根细长,分枝,白以。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发出多分枝。叶对生;无柄;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5厘米,宽1~3毫米,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稍粗糙,侧脉不明显;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状,长1~2毫米,先端芒尖。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常具短而咯粗的花梗,稀无梗;萼简球形,4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2毫米,边缘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长3.5~4毫米,先端4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秃净;雄蕊4,着生于冠简喉部,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扁,花药卵形,背着,2室,纵裂;子房下位,2室。柱头2浅裂呈半球形。蒴果扁球形,直径2~2.5毫米,室背开裂,花萼宿存。种子棕黄色,细小,且3个棱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全体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主根细长,粗约2毫米,须根纤细,淡灰棕色。茎细,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心髓部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易脱落;托叶长1~2毫米。花,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葫果扁球形,直径2~2.5毫米,室背开裂,宿萼顶端4裂,边缘具短刺毛。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在体外(相当生药6克/ml)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美蓝试管法);用瓦氏呼吸器测定,对前二者的抑制作用亦较强。曾用浸膏于小鼠S一180和艾氏腹水癌,以及大鼠吉田肉瘤的实验性治疗,皆无明显抗癌作用;0.5~1克生药/ml在体外对吉田肉瘤和艾氏腹水癌有抑制(美蓝试管法),但作者认为此属非特殊性的。

抗菌消炎作用:体外抗菌作用并不显着,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有微弱作用。观察煎液对正常和人工阐尾炎兔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白细胞在体内外吞噬后力的影响,认为其抗炎作用,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等因素所致。

抗菌: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1:2对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具抑制作用。

抗炎免疫:煎剂4克/千克1日内灌服4次,对正常兔及人工狭窄阑尾所致的实验性阑尾炎兔均有刺激网状内皮糸统增生,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使嗜银物质倾向致密化,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而达到抗炎的作用。煎剂300毫克/只灌胃对初次免疫小鼠脾脏抗原结合细胞有抑制增生作用。水提物2毫克/只腹腔注射,对小鼠可增强异型小鼠脾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100毫克/千克腹腔注射,可增加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30~240μg/ml可增强小鼠脾细胞对丝裂原ConA及LPS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30μg/ml可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MX-87靶细胞的杀伤率。

 

药材毒性

浸膏半数致死量,小鼠腹腔注射为104克生药/千克。

 

鉴别方法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卵圆形,常有单个细胞向外突起,形成非腺毛,外被角质层。皮层窄,细胞呈类圆形;内皮层细胞1列。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导管2~7个相连成单个径向排列成行;木纤维壁较厚,木化化;射线窄,常1~2列细胞,壁薄,木化。髓部宽广,细胞较大,内含淀粉粒,髓部通常中空。皮层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偶见草酸钙针晶。

粉末特征:灰黄色。叶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千轴式,长圆形。茎表皮细胞长条形,有气孔。导管主为环纹或螺纹,直径15~30μm。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组织中,直径1y-15μm。草酸钙针晶多见,成束或散在,长75~135μm。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复粒由2~3分粒组成。

 

薄层色谱:取白花蛇舌草粉末1克,已加乙醇10毫升,加热回流30分钟,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毫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毫升,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苯-醋酸乙酯-冰醋酸(20:41:1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碘缸中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与归经

味苦甘;性寒;无毒;归心;肝;脾;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主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

 

用药宜忌

《广西中药志》孕妇慎用。

 

各家论述

  • 《潮州志·物产志》:茎叶榨汁次服,治盲肠炎,又可治一切肠病。
  • 《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
  • 《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 《泉州本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治痈疽疮疡,瘰疬。又能清肺火,泻肺热。治肺热喘促,嗽逆胸闷。
  • 《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儿疳积。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