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ing Zi Cao
别名:鹤草,洒线花,沙参,野蚊子草,脱力草,粘蝇花,苍蝇花,粘蝇草,白葫芦,蛇王草,消浮参,白花石竹,瘰疬根,本瞿麦,旧麦,土桔梗,银柴胡,蚊子草,白接骨丹,水白参,白花壶瓶,小叶鲤鱼胆,瞿麦沙参,八月白,白花瞿麦,小仙桃草。
中药蝇子草为石竹科植物蝇子草的干燥带根全草。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蝇子草,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圆柱形,粗而长,有少数细长侧根;根状茎短,直立,节上生出地上茎。茎单生或簇生,基部稍带本质,中部以上多分枝。具柔毛或近于无毛,节膨大。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3.5厘米,宽3~8毫米,先端尖,基部窄缩成短柄,全缘,光滑无毛。花两性;3~10朵成短聚伞花序,或因小聚伞的侧花不发育而呈总状;花梗长,上部有粘液;萼长管形,光滑,脉多条,常带紫红色,先端5裂;花瓣5,粉红色或白色,基部成爪,瓣片2裂,每裂片更细裂成窄条,喉部有2小鳞片;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3枚。蒴果长圆形,上部略膨大而下部狭小,呈棍棒状,成熟时先端6齿裂。种子有瘤状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全草长50~100厘米。根圆锥形或圆柱形,平直或扭曲,长10~20厘米,宽1~2厘米;表面浅黄色,具纵纹,纵纹上布有稍突起的横纹;质坚硬,折断面坚实致密,较平坦,茎基部稍带木质,具粗糙短毛,中部以上多分枝,有柔毛或近于无毛。叶对生;完整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3.5厘米,宽2~6毫米,先端尖锐,基部狭窄成短柄。聚伞花序顶生,花粉红色或白色。蒴果棍棒状。种子赤黄色,有瘤状突起。气微,根味微甘,后涩。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数列木栓细胞。韧皮部较狭窄。木质部占根直径的大部分;导管不规则散在,有木纤维群,纵切面观纤维末端狭尖或呈叉状。韧皮部及木射线细胞中有稀疏散在的草酸钙簇晶。
味辛;涩;性凉;归大肠;膀胱经。
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治痢疾;肠炎;热淋;带下;咽喉肿痛;劳伤发热;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