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e Mu Gua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Chinese Stauntonvine,Stem and leaf of False Lychee
别名:五爪金龙,假荔枝,绕绕藤,乌藤,八月挪,牛娘头刺,大耕绳,五月拿藤,拿藤,沙藤,鸭脚莲,土牛藤,木通七,七叶莲,拉藤,鹅掌藤,木莲。
中药野木瓜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根,根茎及茎叶。夏,秋采收,洗净,藤茎切段,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野木瓜,常绿木质藤本,长达9米。茎圆柱形,灰褐色,全株无毛。掌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0厘米;小叶5~7片,革质;小叶柄 长1.5~3厘米;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3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亮绿色,下面黄绿色或淡经常色,中脉在下面隆起,侧脉每边9~11条,与网脉均于下面明显凸起。花单性,雌雄异株,同型,具异臭,常3朵排成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花梗纤细,基部托以大的芽鳞片,花梗纤细,长2~3厘米;雄花有萼片6,淡黄色或乳白色,外轮3,披针形,长1.8厘米,宽5毫米,先端渐尖,内轮3片线状披针形,长1.6厘米,2毫米,绿色带紫,花瓣缺,雄6,药隔角状突起2毫米,约片药室等长,花丝全部生成圆柱状的管,退化心皮小;雌花的萼片与雄花相似,但较大,长达2.2厘米,心皮3,棒状,胚珠多数,退化雄蕊6,微小,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长2~3厘米,具蜜腺6。浆果长圆形,未熟时表色,熟时橙黄色,长约7厘米。直径约3厘米。种子多数,黑色,排成数列藏于果肉中。共期3~4月,果期7~10月。
茎圆柱形,长3~5厘米,直径0.3~2.5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粗纵纹,栓皮常块状脱落而显露内部纤维束;细茎具光泽,纵纹明显,有小枝痕与叶痕。质坚硬,稍带韧性。切断面皮部常与木部分离,皮部狭窄,深棕色,可见灰白色波环状中柱鞘,木部宽广,浅棕黄色,射线致密,导管孔明显。叶片完整或破碎,背面网脉间有白色斑点。气微,味淡,稍苦涩。
茎横切面:木栓层有时夹有石细胞,与爆壁细胞形成落皮层。皮层散有石细胞群,近木栓怪处几连成环状。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在紧接韧皮部多排列成新月形,髓射线处的石细胞群连成环状。韧皮部较窄。束内形成层可见。髓射线数至约20列细胞,木化,壁孔明显,近形成层处均有石细胞群,木质部细胞均木桦,导管直径60~120μm。髓细胞类圆形,壁稍层,木化,壁孔明显。野木瓜薄壁细胞含有众多细小淀粉粒;皮层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厚,垂周壁波状弯曲,并略呈串珠状增厚。下表皮细胞有众多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壁稍平直。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下表皮,可见气孔与白斑处的圆形凸起物,并有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的刺球体。
果实及核仁对蛔虫,鞭虫有驱虫作用,对钩虫效力不肯定。作用不受热的破坏。但过于成熟的果实,作用很弱。
味甘;性温;归心;肾经。
祛风和络;活血止痛;利尿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胃,肠道及胆道疾患之疼痛;三叉神经痛;跌打损伤;痛经;小便不利;水肿。
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