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黄 中药小大黄为蓼科植物小大黄的全草

小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小大黄

拼音名:Xiao Dai Huang

别名:大黄,次大黄,白大黄。

中药小大黄为蓼科植物小大黄全草。秋末挖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

 

原形态

小大黄,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厘米。茎直立,具短柔毛;基生叶宽卵形,长3~5厘米,宽1.5~3厘米,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有缘毛,上面无毛,有时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沿叶脉被柔毛;主脉粗壮,稍凸出;叶柄粗壮,与叶近等长或比叶片长,茎生叶1~2,较小;托叶鞘膜质。花序圆锥状,铗窄,分枝稀疏;花被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花梗细弱,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卵状三角形,翅狭窄,长约5毫米,宽3~4毫米。

 

药材性状

根呈类圆锥形,上面下细,表面黄褐色,长5~10厘米,直径1.5厘米,具纵皱纹,断面灰棕色,味苦,涩。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

 

功效与作用

泻实热;破积滞;下瘀血;消痈肿。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热结便秘;黄疸;经闭;症瘕;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全叶:味苦,酸,性寒。有泻"黄水",清积热,缓下的功能。用于"黄水"病,腹水,关节炎,搔痒,湿疹,便秘。
  • 《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中也。用小大黄能利二便,消积热,消水,通便,似大黄,但力缓。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小大黄
分类:全草类
别名:白大黄次大黄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