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an Dai Huang
别名:唐大黄,台黄,土大黄,峪黄,籽黄,苦大黄,华北大黄,祁黄,庄黄,北大黄,大黄,格西古讷,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
中药山大黄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波叶大黄,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无毛,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项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片6,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根及根茎呈不规则类圆柱形,上端较粗,下端稍细,长5~10厘米,直径1.5~5厘米。栓皮多已刮去,表面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新断面黄至棕红色,在紫外光下,显蓝紫色荧光。气微,味苦,涩。
根及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射线细胞1列,山大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簇晶直径17~85μm,淀粉粒直径3~17μm。
理化鉴别:山大黄新断面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泻热解毒;凉血行瘀。主治湿热黄疸;痢疾;经闭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痈肿疔毒;口舌糜烂;烧烫伤。
内服:煎汤,3~10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