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ang Zhi
别名:桑条。
中药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春未,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米。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厘米;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雄花序长1~2.5厘米,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厘米,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厘米,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黄色。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多缠结,淡黄色或无色。甚长,略弯曲,直径8~33μm,壁厚4~15μm,非木化,胞腔甚细。石细胞多成群,淡黄色或黄色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直径13~39μm,少数长至70μm,壁厚6~20μm,层纹有的明显,孔沟较明显并分枝,胞腔细小。另有石细胞壁较薄。含晶厚壁细胞多成群或单个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木射线为异型细胞射线,壁连珠状增厚,纹孔较细密。木纤维多成束,常与木射线细胞连结。呈长梭形,末端尾尖,直径12~20μm,壁厚约2μm,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乳汁管偶见,直径10~25(-30)μm,内含微细颗粒状分泌物。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桑枝用热浸法测定,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3.0%。
味苦;性平;归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肌体风痒;水肿脚气。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内服:煎汤,15~30克。
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本草撮要》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