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拼音名:Li Zhi
英文名:Lychee
别名:离支,荔支,丽枝,勒荔,荔枝子,离枝,丹荔,火山荔。
中药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假种皮或果实。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
荔枝,常绿乔木,高10~15米。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0~25厘米,或过之;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毫米,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4厘米,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5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5,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毫米;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厘米,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药材性状
果实球形,红色,有多数尖锐的疣状突起。气微,味甜。
性味与归经
味甘;酸;性温;归脾;肝经。
功效与作用
养血健脾;行气消肿。主治病后体虚,津伤口渴;脾虚泄泻;呃逆;食少;瘰疬;疔肿;外伤出血。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5~10枚;烧存性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 《食疗本草》:多食则发热。
- 《海药本草》:食之多则发热疮。
- 《纲目》: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NI及火病人尤忌之。
药材处方
- 《医方摘要》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
- 《泉州本草》治瘰疬溃烂:荔肉敷患处。
- 《济生秘览》治疔疮恶肿: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
- 《孙天仁集效方》治风火牙痛: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
- 《泉州本草》止外伤出血,并防止疮口感染溃烂,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晒干研末(浸童便晒更佳)备用。每用取末掺患处。
- 《泉州本草》治老人五更泻: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
各家论述
- 《玉揪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 《食疗本草》:益智,健气。
- 《海药本草》:主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 《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
- 《本草衍义补遗》:消瘤赘赤肿。
- 《纲目》:治瘰疬,疔肿,发小儿痘疮。
- 《玉揪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
- 《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 《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 《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血,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