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 中药藜芦为百合科植物藜芦的根及根茎

藜芦的功效与作用: 涌叶风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虐疾;疥癣;恶疮。
 

藜芦

拼音名:Li Lu

英文名: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别名: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旱葱,人头发,毒药草,七厘丹,葱苒,葱炎,藜卢,鹿白藜芦,鹿葱,憨葱,葱芦,葱管藜芦。

中药藜芦为百合科植物藜芦牯岭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毛叶藜芦根茎。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藜芦,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植株粗壮,基部的鞘枯死后残留为有网眼的黑色纤维网。叶互生;无叶柄或茎上部叶具短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约10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圆锥花序30~25厘米,宽约10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短毛。圆锥花序30~50厘米,侧生总状花序常具雄花,顶生总状花序常较偶生花序长2倍以上,几乎全部为两性化,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绵状毛;花被片6,开展或略反折,长圆形,长5~8毫米,宽约3毫米,全缘,黑紫色;雄蕊6,花药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卵形,3室,无毛,花柱3。蒴果卵圆形,具三钝棱,长1.5~2厘米,宽1~1.3厘米。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2.牯岭藜芦 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植株基部具棕褐色带网眼的纤维网。叶互生;叶柄长5~10厘米;叶片宽椭圆形,有时狭长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而扩展,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总轴和枝轴具灰色白绵状毛,侧生花序的花梗长6~8毫米;花被片6,淡黄绿色,绿白色或褐色,伸展或折反;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近肾形,汇合成1室;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翅。花,果期6~10月。3.毛穗藜芦 植株高60~160厘米。茎较纤细,基部稍粗,中鞘直径约1厘米,被棕褐色有网眼的纤维网。叶互生;叶柄长达10厘米;叶片折扇状,长圆状披针形室狭长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25~50厘米,常疏生较短的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生绵状毛;花梗长约为花被片的2倍,长可达1厘米或更长,侧生花序上花梗明显短于主轴上花梗;花多数,疏生;花被片6,开展或反折,黑紫色;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4.兴安藜芦 植株高70~150厘米。基部 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无柄,抱茎,背面密被银白色短柔毛。圆锥花序近纺锤形,长20~60厘米,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顶端总状花序近等长于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短绵状毛;花被片6,近直立或稍开展,基部具柄,边缘啮状,背面具短毛;花被片淡黄绿色带苞,白色边缘;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翅。花期6~8月。5.毛叶藜芦 植株高大。基部 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宽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基产抱茎,无柄,背面密被褐色或淡灰色短柔毛。圆锥花序塔状,长20~50厘米,顶生总状花序较偶生总状花序长约1倍;花大,密集,花被片6,绿白色,基部略具柄,边缘具啮蚀状牙齿,外花被片背面密生短柔毛;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密被短柔毛,3室,花柱3。蒴果。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8月。

 

药材性状

藜芦,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4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顶端残留叶基及黑色纤维,形如蓑衣,有的可见斜方形的网眼,下部着生10~30条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1~0.4厘米;黄白色或黄褐色,具细密的横皱纹;体轻,质坚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细木心,与皮部分离。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牯岭藜芦,根茎呈圆柱形,长1~1.7厘米,表面棕黄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着生10~20条细圆柱形根;长短不等,直径约0.2厘米,微弯曲,表面暗褐色,并现皱缩条纹,质地坚脆,断面黄白色。味苦涩。

毛重穗藜芦,根茎呈圆柱形,黄棕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密生20~30条。根细柱状,直径约0.2厘米,长短不等,微弯曲,棕黄色,质脆,断面灰白色,叶苦涩。

兴安藜芦,形似藜芦。根茎长1~1.5厘米,直径1~2厘米。根长5~8厘米,直径1~2厘米。

毛叶藜芦,形似藜芦。根茎长1~2厘米,直径0.8~1.3厘米。根长4~12厘米,直径1~3厘米。

 

药理作用

降压作用:藜芦乙醇提取物0.05~0.15克/千克给麻醉狗静脉注射,能使血压降低,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藜芦降压作用是反射性的,即药物作用于心,肺和颈动脉窦的感受区,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地引起血压下降。藜芦对慢性高血压狗口服用1~2.5克/千克,连服14天,亦有降压作用。藜芦所含总生物碱有反射性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其中红藜芦碱(卢比介文胺)猫静脉注射的降压剂量为0.03毫克/千克;计末林碱5~10μg/千克猫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70% ,维持数小时之久;藜芦碱(介文胺)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9.3毫克/千克。天目藜芦碱甲,乙均有降压作用。天目藜芦碱乙作用较强,猫静脉注射0.45~0.6毫克/千克引起反射性降压32%-75% ,维持15~60分钟,无块速耐受性。

杀虫:藜芦1%-5%水浸液对蚊,蝇,蚤,虱有强烈的毒杀作用。

其它作用:藜芦所含总生物碱具强烈局部刺激作用,口服能催吐祛痰。

毒性:成人口服藜芦须根70毫克即发生中毒。藜芦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抑制心肌的兴奋传导,可出现传导阻滞。藜芦煎剂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78克/千克。天目藜芦碱乙给小鼠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3.2毫克/千克。

 

药材毒性

毒性:天目黎芦毒性甚大,其半数致死量与萱草根相似,但无蓄积中毒现象黑黎芦浸出液的半数致死量为1.78±0.38克/千克。兴安黎芦根的粉剂对口,鼻,眼脑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黎芦定碱(Veratridine)中毒时主要影响横纹肌,动物死于呼吸停止国外产绿藜芦V.Viride (美国及加拿大),白藜芦V.Alb-um (欧洲)根茎中的原藜芦碱 Protoveratrine A和 B等均有降压作用,并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藜芦定碱(作用与原藜芦碱不完全相同)静脉注射于狗,可引起血压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经切除后,更大剂量可释放肾上腺索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在原藜芦碱降压的基础上,蔡芦定碱可引起明显的升压作用。藜芦一类生物碱的降压原理系通过左心室,肺选走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小剂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剂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口服量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黎芦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距离很小,最常见者为恶心,呕吐,有的引起心律不齐,低血压,用阿托品及麻黄碱可纠正之,小量黎芦和其他降压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毒性。

 

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1)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外壁稍厚,下皮为2~3列类圆形细胞,无细胞间隙。皮层占根绝大部分,外侧有大型切向裂隙,薄壁细胞含针晶束及淀粉粒。内皮层明显,内壁及侧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过细胞位于木质部束外方。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排列紧密。木质部发达,由木薄壁细胞和导管组成。导管类圆形,壁较厚,黄色微木化,原生导管较小,后生导管较大。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束弧角间,7~14原型,细胞较小。 根茎横切面:最外为黑褐色的后生皮层,约3~4列细胞;皮层约占半径的1/3,有周木型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中柱有多数维管束散在,近皮层处密,多为外韧型,内部者多为周木型,尚可见自中柱鞘发生的根迹组织。 (2)牯岭藜芦 根横切面 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腔隙约占皮层宽度的1/3~1/4,针晶束较少;中柱甚小,初生木质部14~17原型。 (3)兴安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腔隙约占皮层宽度的1/2~2/3,含草酸钲针晶束;中柱小,初生木质部8~12原型。

理化鉴别:取藜芦粉末0.2克,加3%稀盐酸5毫升,水浴上加热5分钟,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1毫升,加碘化铋钾试剂1~2滴,有红棕色沉淀。另取滤液1毫升,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显淡黄色沉淀。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胃;肝经。

 

功效与作用

涌叶风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虐疾;疥癣;恶疮。

 

使用方法

内服:入丸,散,0.3~0.6克。外用:适量,研末,油或水调涂。

 

用药宜忌

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

  • 《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李,芍药,五参,恶大黄。
  • 《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钦葱汤即止。
  • 《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
 

药材处方

  • 《经验方》治诸风痰饮: 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各服探吐。
  • 《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 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
  • 《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八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
  • 《圣济总录》通顶散,治头痛鼻塞脑闷:黎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入鼻中。
  • 《肘后方》治黄疸: 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
  • 《补缺肘后方》治老疟久不断者: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发时一九,临发时又一丸,匆饮食。
  • 《素问病机保命集》藜芦散,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大藜芦末半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
  • 《圣惠方》藜芦菜散,治诸疯疮,经久则生虫:藜芦(去芦头),白矾(烧灰细研),松脂(细研),雄黄(纲研),苦参各二两(锉)。上药,先捣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绵滤去滓,次入松脂,雄黄,白矾等末,搅令匀,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为度。
  • 《圣惠方》治鼻中肉渐大,气息不通:藜声三分(去芦头,捣罗为末),雄黄一分(细研),雌黄一分(细研)。上药,同研令匀,每用时以蜜调散,用纸拈干,展药,点于肉上,每日三度,则自消化,不得涂药在于两畔,恐涕落于药上。
  • 《喀千金翼方》治牙疼:纳菱芦末于牙子L中,匆咽汁。
  • 《名补缺肘后方》治自秃:末蓉芦,以腊月猪密和涂之,先用盐汤没,乃敷。
  • 《亿斋直招方》治头生肌虱:葫芦末掺之。
  • 《斗门方》治疥癣:蓉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
 

各家论述

  • 《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 《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肉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脑中有痰次,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匆沾唇,徒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律液也。
  • 《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游,头疡,疥瘤,恶疮,杀谐虫毒,去死肌。
  • 《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 《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 《本草图经》:大吐上隔风涎,暗风痫病,小儿助。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
  • 《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毒蛇咬伤及杀虫用。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