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 中药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

莲子的功效与作用: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主治脾虚久泻;泻久痢;肾虚遗精;滑泄;小便不禁;妇人崩漏带下;心神不宁;惊悸;不眠。
 

莲子

拼音名:Lian Zi

英文名:Lotus Seed

别名:的薂,藕实,莲蓬子,莲肉,水芝丹,莲实,泽芝。

中药莲子为睡莲科植物成熟种子。9~10月间果实成熟时,剪下莲蓬,剥出果实,趁鲜用快刀划开,剥去壳皮,晒干。

 

原形态

莲,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外生须状不定根。节上生叶,露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粗壮,圆柱形,多刺;叶片圆形,直径25~90厘米,全缘或稍呈波状,上面粉绿色,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有1~2次叉状分枝。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直径10~20厘米,芳香,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雄蕊多数,花药条形,花丝细长,着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子房椭圆形,花柱极短。花后结“莲蓬”,倒锥形,直径5~10厘米,有小孔20~30个,每孔内含果实1枚;坚果椭圆形或卵形,长1.5~2.5厘米,果皮革质,坚硬,熟时黑褐色。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2~1.7厘米,种皮红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种子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7厘米,直径0.8~1.5厘米。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先端中央呈乳头状突起,深棕色,常有裂口,其周围及下方略下陷。种皮菲薄,紧贴子叶,不易剥离。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肥厚子叶2枚,中心凹入成槽形,具绿色莲子心。气无,味甘,涩,莲子心极苦。以个大饱满者为佳。

粉末特征:淀粉粒众多,单粒椭圆形,广卵圆形或蚌壳形,长5~21μm,直径5~13μm,脐点缝状,层纹不明显。子叶薄壁细胞壁做呈链珠状,隐约可见纹孔域,纹孔类三角形或稍延长,排列紧密。种皮表皮细胞表面现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气孔保卫细胞新月形,细胞现网格样纹理,副卫细胞4~7。胚根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墨菲薄,有的含脂肪油滴。

 

鉴别方法

薄层色谱:取莲子粉末0.1克,加对70%乙醇10毫升,冷浸4h,滤过,滤液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棉子糖加75%乙醇溶解,作对照品。吸取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点于同-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冰酪酸-水(4:1:5),展开2次,喷以a-萘酚硫酸液,10℃加热显色,供试品包潜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

 

性味与归经

味甘;涩;性平;归心;脾;肾;胃;肝;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主治脾虚久泻;泻久痢;肾虚遗精;滑泄;小便不禁;妇人崩漏带下;心神不宁;惊悸;不眠。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 《本草拾遗》:生则胀人腹,中薏令人吐,食当去之。
  • 《本草备要》:大便燥者勿服。
  • 《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疸,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药材处方

  • 《世医得效方》治久痢不止:老莲子二两(去心),为末,每服一钱,陈米汤调下。
  • 《本草经疏》治下痢饮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鲜莲肉一两,黄连五钱,人参五钱。水煎浓,细细与呷。
  • 《百一选方》治噤口痢:石莲不以多少,不炒,剥去壳,将肉并心,碾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 《局方》清心莲子饮,治心火上炎,湿热下盛,小便涩赤,淋浊崩带,遗精等证: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上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
  • 《仁斋直指方》莲子六一汤,治心经虚热,小便赤浊:石莲肉(连心)六两,炙甘草一两。细末。每服二钱,灯心煎汤调下。
  • 《奇效良方》莲肉散,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清米饮调下。
  • 《医学发明》水芝丸,补虚益损:莲实(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猪肚内,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为极细末,酒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 《士材三书》莲肉糕,治病后胃弱,不消水谷:莲肉,粳米各炒四两,茯苓二两。共为末,砂糖调和。每用两许,白汤送下。
  • 《任斋直指方》莲子散,治翻胃:石莲肉,为末,入些豆蔻末,米汤乘热调服。
  • 《妇人良方》石莲散,治产后胃寒咳逆,呕吐不食,或腹作胀:石莲肉两半,白茯苓一两,丁香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姜汤或米饮调下,日三服。
 

各家论述

  • 《本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 孟诜: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血气。
  • 《本草拾遗》:令发黑,不老。
  • 《食医心镜》:止渴,去热。
  • 《日华子本草》: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泄精。
  • 《日用本草》: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
  • 《滇南本草》:清心解热。
  • 《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 《本草备要》:清心除烦,开胃进食,专治噤口痢,淋浊诸证。
  • 《随息居饮食谱》:镇逆止呕,固下焦,愈二便不禁。
  • 《纲目》: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士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此其极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
  • 《本经逢原》:石莲子,本莲实老于莲房,堕入淤泥,经久坚黑如石,故以得名。为热毒噤口痢之专药。补助脾阴而涤除热毒,然必兼人参之大力开提胃气,方始克应。若痢久胃气虚寒,口噤不能食,则为戈戟也。
  • 《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 《医林纂要》:莲子,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热。煮食仅治脾泄,久痢,厚肠胃,而交心肾之功减矣。更去皮,则无涩味,其功止于补脾而已。
  • 《重庆堂随笔》:莲子,交心肾,不可去心,然能滞气。
  • 《王氏医案》:莲子,最补胃气而镇虚逆,若反胃由于胃虚,而气冲不纳者,但日以干莲子细嚼而咽之,胜于他药多矣。凡胃气薄弱者常服玉芝丸,能令人肥健。至痢症噤口,热邪伤其胃中清和之气,故以黄连苦泄其邪,即仗莲子甘镇其胃。今肆中石莲皆伪,味苦反能伤胃,切不可用。惟鲜莲子煎之,清香不浑,镇胃之功独胜,如无鲜莲,干莲亦可。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