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Ku Lian Pi
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苦楝树白皮,苦楝树皮,苦楝根皮,东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
中药苦楝皮为楝科植物楝和川楝的树皮及根皮。全年或春,秋季采收,剥取干皮或根皮,除去泥沙,晒干。
楝,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川楝,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厘米;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成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均可见,极细的网纹。无臭,味苦。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厚1~5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泽,粗糙,多裂纹。干皮以皮细,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根皮以皮厚,去栓皮者为佳。
干皮横切面:外侧有3~4条木栓组织层带。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皮部。老皮多已不见皮层。韧皮部有切向延长的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层;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方晶直径6~31μm,纤维壁厚,木化。初生射线喇叭形,开口处的细胞常含有草酸钙簇晶。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圆形,类圆形或卵圆形,单位或由2~5个分粒组成的复粒。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其内侧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韧皮部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苦楝皮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红棕色。纤维甚长,直径15~27μm,壁极厚,木化;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厚约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径13~29μm。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常紧附纤维束旁,类长方形,长条形或类圆形,长43~130μm,直径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纹孔。此外,有木栓组织碎片,有的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单粒直径约至13μm;稀有簇晶。
驱虫作用:经猪试验表明,该药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驱蛔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川楝素,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低浓度(1:5000~9000)的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持续10~24小时,最后逐渐转入痉挛性收缩。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此浓度的川楝索对蛔虫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药。高浓度(l:1000)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这种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受药物作用后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结果。经Ammon法和瓦氏呼吸器分别测定虫体匀浆的胆碱酯酶活力和呼吸酵解,结果证明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川楝素不是通过糖代谢而起作用。另从蛔虫肌肉中的ATP和无机磷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川楝素能使ATP的分解代谢加快,从而造成蛔虫有能量供应短缺而导致收缩疲劳,而被排出体外。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25%-50%)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对呼吸中枢的影响:大剂量的川楝素(每只大鼠,静脉或肌内注射2毫克)能引起大鼠呼吸衰竭。这主要是由于该成分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予川楝素(每只大鼠0.10~0.15毫克),能支持上述结果。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
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川楝素对大鼠有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神经的兴奋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川楝素是1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间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囊泡数目减少。这两种变化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接头。
抗肉毒中毒: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具有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小鼠,中毒后6小时给予川楝素,有明显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猴子,中毒后24小时给予川楝素,可治愈半数以上动物;对B型肉毒中毒的小鼠,川楝素也有保护作用。此外,川楝素能明显增强抗毒血清对肉毒中毒小鼠和家兔的治疗作用。
对心乳头肌电和机械特性的影响:楝素浓度依赖性地使快反应电位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延长,用氯化钡阻断Ik1,可取消川楝素延长APD90的作用,川楝素使慢反应电e坏腁PD延长和收缩力(FC)增强,用氯化钡后,可取消川楝素的上述作用,但延长APD的作用存在。此外,川楝素可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l小时可自动恢复。
其他作用:楝素(200毫克/千克)家兔灌胃以及浓度为0.2×10(-4)mg的川楝素均对在位兔及离体兔肠的张力和收缩力有显着增加。浓度为0.2×l0(-3)mg的川楝素能使肠肌呈现痉挛性收缩。此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对抗,而不被阿托品所阻断。10%苦楝皮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苦楝根皮提取物治疗小鼠实验性曼氏血吸虫病,从动物体内存活虫数及孵化试验等方面证实,有一定疗效。
川楝素小鼠腹腔,静脉,皮下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1.2毫克/千克,14.6±0.9毫克/千克,14.3±1.5毫克/千克和244.2±44.0毫克/千克。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注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毫克/千克和4.2毫克/千克。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其程度因动物种类而异,口服川楝素后,大鼠胃粘膜发生水肿,炎症及溃疡,部分犬呕吐。还可引起犬,兔,猴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极度狭窄,小鼠血浆ALT升高,灌服大剂量川楝素,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致死,死亡原因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血压下降而形成急性循环衰竭。小鼠蓄积性毒性的半数致死量为18.7毫克/千克,蓄积系数为1.13,属强蓄积性药物。猴亚急性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ALT升高,其次是肌无力。大体解剖发现,各剂量组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脏瘀血。显微镜检发现,猴小血管内膜表面有棕黄色颗粒沉积,且剂量越大沉积越多。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可见枯否细胞及吞噬颗粒;脑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和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加。
理化鉴别:取苦楝皮粉末约1克,加乙醚10毫升,浸渍2h,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波1毫升,挥干后,滴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数滴,显红色;另取滤液1毫升,置试管中,挥干后,加醋研1毫升,搅拌,沿管壁加硫酸数滴,醋研层显绿色,硫酸层显红色至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味苦;性寒;有毒;归脾;胃;肝经。
杀虫;疗癣。主治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疥疮;头癣。
内服:煎汤,6~15克,鲜品15~3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