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u Huang Lian
英文名: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别名:割孤露泽,西藏胡黄连,胡连
中药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和胡黄连的根茎。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掉地上部分及泥土,杂物,洗净,晒干。
胡黄连 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茎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厘米。叶近于根生,稍带革质;叶片匙形,长5~10厘米,先端尖,基部狭窄成有翅的具鞘叶柄,边缘有细锯齿。花茎长于叶;穗状花序长5~10厘米,下有少数苞片;苞片长圆形或披针形,与萼等长;萼片5,披针形,长约5毫米,有缘毛;花冠短于花萼,先端5相等的裂片,裂片卵形,具缘毛,内面具疏柔毛,外面无毛或近无毛;雄蕊4,花丝细长,伸出花冠,无毛;子房2室,花柱细长,柱头单一。蒴果长卵形,长6毫米,侧面稍有槽,主要室间开裂。种子长圆形,长1毫米。花期6月,果期7月。
西藏胡黄连 多年生草本,高5~10厘米。根茎粗壮,长圆锥形,横走,长15~50厘米,节间紧密,常有暗棕色鳞片状老叶及圆柱状支根。叶近基生,常集成莲座状;叶片匙形至卵表,长2~7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除基部外均有钝锯齿,无毛,干时变黑。花葶自叶丛中生出,高5~15厘米,被腺毛,花密集成顶生穗状的圆锥聚伞花序;苞片,花萼均被毛,苞片卵形;萼片4,长5~6毫米,其中一裂片几线形,其他4裂片近披针形,狭长圆形至狭长椭圆形;花冠暗紫色或浅蓝色,二唇形,内外具疏柔毛;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2室;胚珠每室多数,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9~12毫米,先端4裂。种子多数,长圆形,有光泽,具网眼。花期6~8月,果期8~9月。
西藏胡黄连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厘米,直径2~14毫米。表面灰棕以至暗棕色,有突起的芽痕及圆形根痕或细根残基,较粗者具紧密横皱纹,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面淡棕色或暗棕色,有4~10个白色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以条粗,质脆,苦味浓者为佳。
胡黄连 根茎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枝,市售品多为小段,长2~9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栓皮脱落处呈褐色;上端有残留的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后呈半圆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断面可见维管束小点4~7个,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而持久。以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
保肝,利胆作用:自胡黄连中提得的胡黄连甙Ⅱ,即香草酰醇(Vanilloylcatalpol),证明其对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脏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由胡黄连的石油醚提出物中分得罗布麻宁(Apocynirie),证明对家兔有利胆作用。从胡黄连的乙醇提出物中分离得的混合物胡黄连甙(Kutkin),给大鼠口服3~50毫克/千克,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胶等3种化学物质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变化,其作用比水飞蓟素好。胡黄连甙对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利胆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胆汁阻塞作用。
抗真菌作用:胡黄连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它作用:从胡黄连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的罗布麻宁对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蛙心有抑制作用。胡黄连分别用冷(4℃)和热(回流)去离子水提取,两种提取物冻干后再用甲醇提取。这两份提取物中能溶于甲醇的部分,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冷水提取物中不溶于甲醇的部分则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和旁路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取胡黄连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结晶。
取胡黄连粉末5克,加水50毫升,置60℃水谷中温浸20分钟,滤过。取滤液1毫升,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产生暗绿色沉淀。另取滤液1毫升,加5%α-萘酚的乙醇溶液2滴,摇匀,产生黄白色浑浊,缓缓沿管壁加硫酸0.5毫升,两液界面处显紫色环,振摇后颜色变深,加水稀释产生暗紫色沉淀。
西藏胡黄连根茎横切面:表皮1列细胞,较粗根茎的表皮常不存在。木栓层为数列或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壁稍厚,有的具数个大的圆形单纹孔或网状纹孔,胞腔内含脂肪油滴;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中柱鞘为2~3列薄壁细胞。韧皮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脂肪油滴及树脂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胞及木射线组成,木化。初生射线宽9列细胞。髓部为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细胞间隙明显,有的细胞壁具圆形单纹孔及网状纹孔。
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疾;湿热泻痢;痈肿疮疡;痔疮肿毒;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痛。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
脾胃虚弱者慎服。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