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楸皮 中药核桃楸皮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树皮

核桃楸皮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泻肝明目。主治湿热下痢;常下黄稠;目赤肿痛;麦粒肿;迎风流泪;骨结核。
 

核桃楸皮

拼音名:He Tɑo Qiu Pi

别名:楸树皮,秦皮,楸皮。

中药核桃楸皮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树皮。春,秋采收,剥取树皮,晒干。

 

原形态

核桃楸,落叶乔木,高超达2O米。树皮暗灰色;浅纵裂。小枝粗壮,具柔腺毛。髓部薄片状;顶芽大,有黄褐色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可达80厘米;叶柄长5~9厘米,基部肥大,叶柄和叶轴被有短柔毛及星状毛;小叶9~23枚,椭圆形至长椭圆形,6~17厘米,宽2~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歪斜或截形,边缘具细锯齿,表面深绿色,初生稀疏短柔行,后仅中脉有毛,背面色淡,贴生短柔毛及星状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先叶开放,长9~20厘米;雄花具短柄,有1枚苞片及1~2枚小苞片,花被状,花被片3~4,常有雄蕊12,稀13或14;雌花序穗状,顶生,直立,有雌花4~10朵,花被片4,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被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合绕子房外壁,子房子位,柱头2裂,鲜红色。果序长10~15厘米,俯垂,常有5~7个果实,核果球形或卵形,顶端尖,不易开裂,密被腺质短柔毛;果核坚硬,表面有8条纵棱,各棱之间有不规则的皱曲及凹穴;内果皮壁内有多枚不规则的空隙,隔膜内亦有2空隙。花期4~5月,果期8~9月。

 

药材性状

树皮呈卷筒状或扭曲成绳状,长短不一,直径约2厘米,厚2~4毫米。外表面平滑,有细纵纹,灰棕色,有少数圆形突起的皮孔及三角状叶痕;内表面暗棕色,质坚韧,不易纵裂,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方法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20列木栓细胞。皮层为薄壁细胞。韧皮部宽广,纤维束众多,断续成层状排列,外侧有石细胞群或单个散在。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暗灰棕色。纤维及晶纤维多成束或单个散高。纤维多碎断,直径13~27μm,壁极厚,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稍厚,非木化。石细胞圆多角形,类圆形,矩圆形,类方形,长方形或短梭形,直径15~48μm,长至80μm,壁厚薄不一,孔沟显或稀少,胞腔甚小或无。草酸钙簇晶,直径8~32μm。筛管分子端壁倾斜,有复筛板,由5~10多个类长卵圆形筛域组成,排列成梯状,在侧壁上也可看到多数筛域,常数十个呈网状排列。此外,有木栓细胞及少数淀粉粒。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核桃楸皮中含有胡桃醌,核挑揪叶煎剂对大鼠有加速体内糖的同化,或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方法为大鼠在口服药物后半小时,以60%葡萄糖(30毫升/千克)灌胃,2.5~3小时后测尿糖;给药组的尿糖较对照组显着为低。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泻肝明目。主治湿热下痢;常下黄稠;目赤肿痛;麦粒肿;迎风流泪;骨结核。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9克。外用:9~15克,煎水洗眼。

 

药材处方

  •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肠炎,痢疾:核桃楸皮,白头翁,黄柏各三钱,黄连一钱。水煎服。
  • 《河北中药手册》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核桃楸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
  •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湿热白带:核桃楸皮,苍术各三钱。水煎服。
  •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急性结膜炎;核桃楸皮,竹叶各三钱,黄连一钱。水煎服。或用核桃楸皮五钱,煎汤洗眼。
  • 《河北中药手册》治麦粒肿,大便干燥:核桃楸皮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

  • 《河北药材》:泻热,明目,止痢。
  • 《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
  •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热燥湿。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核桃楸皮
分类:皮类
别名:秦皮楸皮楸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