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中药甘蔗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生津;润燥和中;解毒。主治烦热;消渴;呕哕反胃;虚热咳嗽;大便燥结;痈疽疮肿。
 

甘蔗

拼音名:Gan Zhe

英文名:Sugarcane

别名:薯蔗,干蔗,糖梗,接肠草,竿蔗。

中药甘蔗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秆。秋,冬季采收,除去叶,根,鲜用。

 

原形态

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米,粗2~5厘米,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厘米,宽约20毫米。花序大型,长达60厘米,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毫米,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毫米,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毫米,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毫米。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毫米,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药理作用

甘蔗制糖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中抑制作用的多糖类(0.55克/1.2kg),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榨去汁的甘蔗渣中,也含这种多糖类(2.6克/2.6kg)。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寒;归肺;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生津;润燥和中;解毒。主治烦热;消渴;呕哕反胃;虚热咳嗽;大便燥结;痈疽疮肿。

 

使用方法

内服:甘蔗汁,30~90克;或榨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宜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材处方

  • 甘蔗莱菔汤《山家清供》酒食过度。
  • 甘蔗生姜汁《梅师集验方》治疗反胃。
 

各家论述

  • 《纲目》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所谓积温成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而孟诜乃谓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又谓沙糖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异矣。
  • 《本草经疏》甘蔗,为稼穑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气,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甘寒除热润燥,故主下气利大肠也。《大明》谓其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今人用以治噎膈,反胃呕吐,大便燥结,皆取其除热,生津,润燥之功耳。
  • 《玉楸药解》蔗浆,解酒清肺,土燥者最宜。阳衰湿旺者服之,亦能寒中下利。《本草》谓其下气止呕,则虽属甘缓,亦颇疏利不壅,与白沙糖性平功用相仿。
  • 《纲目拾遗》黄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闷痘不发,毒盛胀满者,此痘属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与食,不时频进,则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过于蚯蚓,白鸽,惜人不知其功用。
  • 《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 《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 《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 《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
  • 《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 《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 《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
  • 《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甘蔗
分类:根茎类
别名:薯蔗糖梗竿蔗接肠草干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