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中药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

大戟的功效与作用: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痈肿;瘰疬。
 

大戟

拼音名:Da Ji

英文名:Knoxia Root,Peking Euphorbia Root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京大戟,紫大戟,下马仙。

中药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地或切片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粗壮,圆锥形,有侧根。茎自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6~12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全缘,具明显中脉,上面无毛,下面在中脉上有毛。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都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数回分枝,分技处着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腋生者伞梗单生;苞叶卵状长圆形,先端尖;杯状聚伞花序的总苞钟形或陀螺形,4~5裂,腺体4~5,长圆形,肉质肥厚,内面基部有毛,两腺体之间有膜质长圆形附属物;雌雄花均无花被;雄花多数,花丝基部较花梗稍粗壮,两者之间有关节,花药球形,横裂;雌花1;花柱先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密被刺疣。种子卵形,光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药材性状

根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厘米,直径0.5~2厘米,近根头部偶有膨大至4厘米;根头常见茎的残基及芽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纵直沟纹及横向皮孔,支根少而扭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棕黄色或类白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断面色白者为佳。

 

药理作用

致泻:对离体回肠的作用 各种京大戟生,制品煎剂对离体回肠均有兴奋作用,肠蠕动增加,肠平滑肌张力提高。并随着炮制醋液浓度的提高,收缩强度似有加强趋势,其中50%,70%浓度兴奋作用特别明显。大戟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增加,产生泻下作用。京大戟根乙醚抽出物有致泻作用,热水抽出物对猫有剧泻作用。

对平滑肌作用:提取物能扩张末稍血管,兴奋妊娠离体子宫。

抗菌作用 东北的大戟(Euphorbiasp.)鲜叶汁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鞣质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剂保存数天或加热亦可使抗菌作用减少甚至丧失。实验表明,大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 以生红大戟水煎浓缩液(80克/千克),喂饲小白鼠,2~3小时后,其尿量明显增加。

大戟与甘草合并用药的影响:据我国历代本草书籍之记载,大戟与甘草配伍是禁忌的,属十八反之列。动物试验证明,小鼠腹腔注射大戟,甘草混合后的乙醇浸出液,其半数致死量要比单独应用大戟时小数倍,可见两者配伍时大戟的毒性增加了,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将大戟与甘草分别酒浸,而在给药时方混合投予者,其毒性比共浸者为小,但仍比单用大戟时毒性大。小鼠口服大戟及甘草的煎剂亦获得相似的结果。大戟,甘草均用50%乙醇浸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甘草的LD50为12.4±0.7克/千克,大戟为30.0±5.5克/千克,大戟加甘草合用毒性增加。大戟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4.69±0.021克/千克,大戟加甘草(1:1)腹腔注射LD50为5.02±0.025克/千克,毒性未见增加。

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钠溶液造成实验性腹水,口服大戟煎剂或酒精浸液,都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合用,其利尿和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甘草的用量比例愈大,其相反作用也愈强。因此,从治疗腹水的角度来看,两者合用是不适宜的。另有报道,用小鼠死亡作指标,认为大戟(品种未鉴定)与甘草煎剂并无相反作用。但所用剂量大小,试验鼠全部未死,还需进一步试验。

40%大戟煎剂0.5毫升灌胃,无论大戟单用或与甘草合用,对小鼠泻下作用无明显差异。

离体小肠实验:0.01%-1%的甘草煎剂对兔离体小肠的影响是高浓度时呈现抑制作用,但随药液浓度之降低,抑制作用也渐减弱,并渐呈现略兴奋的作用;炙京大戟煎剂高浓度时收缩振幅变化不明显或略降,低浓度时渐升,张力均降低;合用后,与同剂量的单味煎剂比较,高浓度时,抑制作用多有加强,当浓度渐低时,差异不显着或略有抑制,且甘草之量大于京大戟时,尤为显着。

镇痛作用 采用YSD一4药理生理实验多用仪,电刺激箱进行测记。小鼠ig甘草或京大戟煎剂后,有一定镇痛作用,且量越大越显着,而京大戟又优于甘草。合用后,与同剂量之单味煎剂比较,当二药等量时,镇痛作用次于单味煎剂;当甘草的量大于京大戟时,镇痛作用优于单味煎剂,并与用量有关,小剂量优于大剂量。

对离体蛙心作用 离体蛙心实验:按斯氏Strdub离体蛙心灌流法制备离体蛙心,每组5个蛙心,共分20组进行实验,取平均值作曲线并比较,0.31~5%的甘草及炙京大戟煎剂对离体蛙心的影响是高浓度时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作用较弱或不明显;合用后,与同剂量的单味组比较,抑制作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浓度越高越显着,而0.63%的不明显。

其他作用 根皮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血压轻微上升,肾容积显着缩小,无论剂量大小,利尿作用均不显着。健康成人服煎剂亦无明显利尿作用。提取物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能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同属植物京大戟日本变种EuphorbiapekinensisRupr.var.JaponensisMak.水浸液对家兔,豚鼠的离体及在位子宫呈收缩作用。黑海大戟EuphorbiaponticaProkh水浸剂,酊剂及用植物细粉做成的油膏,对于皮肤都有明显刺激,长期应用可引起发红,烧的感,小泡乃至脱皮。面部皮肤更加敏感。浸剂刺激性较弱。新加仑制剂注射于蛙或猫可使心跳停止于收缩期。可能含有强心甙。

 

药材毒性

取京大戟2000克,均分为4份,每份加醋50,150,250,350毫升拌匀,浸透,炒至醋液吸尽,再取出晾干,即分别得10%,30%,50%,70%的醋制京大戟。上述4种醋制京大戟及未炮制的生品京大戟,分别取相同量,每种浸以10倍体积水,浸透后煎2次,每次15分钟,滤取滤液,浓缩至每1毫升含原生药8克。

 

鉴别方法

将根切成薄片,加冰醋酸与浓硫酸各1滴,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乳汁管中所含乳汁显红色。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脾;肝;肾;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痈肿;瘰疬。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0.5~3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用药宜忌

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各家论述

  • 《纲目》:大戟,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地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控涎丹,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 《本草经疏》: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颈腋痈肿。又:大戟,阴寒善走而下泄,洁古谓其损真气,故凡水肿不由于受湿停水,而由于脾虚,土坚则水清,土虚则水泛滥,实脾则能制水,此必然之数也。今不补脾而复用疏泄追逐之药,是重虚其虚也,宜详辨而深戒之。惟留饮,伏饮停滞中焦及元气壮实人患水湿,乃可一暂施耳。
  • 《本经逢原》: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
  • 张寿颐:大戟,《本经》谓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盖谓十二经之水湿积聚,以致外肿内满,而为急痛耳。然苟非体充邪实者,亦不可概投。'中风皮肤疼痛'六字,当作一句读,盖指风湿热之袭于肌腠者,则辛能疏散,而苦寒又专泄降,是以治之,非泛言外受之风寒,石顽谓指风水肤胀,亦颇有理。吐逆,是指水饮停于上焦,而不能下泄以致上逆者,此以辛苦泄破,通达下降,是以主之。《别录》主颈腋痈肿,皆痰饮凝络之症治。头痛,亦指饮邪凝聚,水气上凌者而言。发汗,则驱除水湿之溢于肤腠者耳。利大小便,固通泄攻破之专职矣。
  • 《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 《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 《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 《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
  • 《本草图经》:大戟,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
  • 《医学启源》:泻肺。
  • 《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 《药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
  • 《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大戟
分类:根茎类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京大戟下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