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箨 中药慈竹箨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箨片

慈竹箨的功效与作用: 止血;解毒。主治吐血;恶疮;犬咬伤。
 

慈竹箨

拼音名:Ci Zhu Tuo

英文名:sheaths of Omei Mountain Bamboo

别名:慈竹笋壳。

中药慈竹箨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箨片。全年均可采,晒干。

 

原形态

慈竹,植株呈乔木状。高5~10米,梢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节左右;节间圆筒形,长15~30(-60)cm,径3~6厘米,表面贴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环平坦;箨环明显;箨鞘革质,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宽广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箨耳无;箨舌呈流苏状,连同繸毛高约1厘米许;箨片两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脉。竿每节约有20条以上的分枝,呈半轮生状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显着,其下部节间长可10厘米,径约5毫米。末级小枝具数叶乃至多叶;叶鞘长4~8厘米,无毛,具纵肋;叶舌截形,棕黑色,高1~1.5毫米,上缘啮蚀状细裂;叶片窄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细柔毛,次脉5~10对;叶柄长2~3毫米。花枝束生,常弯曲下垂,长20~60厘米,节间长1.5~5.5厘米;假小穗长达1.5厘米;颖0~1,长约6~7毫米;外稃宽卵形,具多脉,边缘生纤毛,内稃脊上有纤毛;鳞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为2~4羽毛状柱头。果实纺缍形,黄棕色,易与种子分离而为囊状果。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续数月之久。

 

功效与作用

止血;解毒。主治吐血;恶疮;犬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6克;或烧灰研末冲。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搽。

 

各家论述

  • 《纲目》:治小儿头身恶疮,烧散和油涂之,或入轻粉少许。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
  • 《四川中药志》:治犬(咬)伤。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慈竹箨
分类:其它类
别名:慈竹笋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