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an Ye
英文名:Leaf of Tasmanian Bluegum
别名:桉树叶,蓝桉叶,羊草果叶。
中药桉叶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全年均可采,一般鲜用;或制成桉叶油使用。
蓝桉,常绿大乔木。树皮灰蓝色,往状剥落;嫩枝略有棱。幼嫩叶对生;叶片卵形,基部心形,无柄,有白粉;成长叶片革质,披针形,镰状,长15~30厘米,宽1~2厘米,两面有腺点,叶柄长1.5~3厘米,稍扁平。花大,白色,径约4厘米,单生或2~3朵聚生于叶腋内;无花梗或极短;萼管倒圆锥形,长1厘米,宽1.3厘米,表面有4条突起棱角和小瘤关突起,被白粉;帽状体稍扁平,中部为圆锥状突起,比萼管短,2层,外层平滑,早落;雄蕊多数,长8~13毫米,多列,花丝纤细,着生于花药中部,花药椭圆形,阔耳状纵裂;子房与萼管合生,花柱长7~8毫米,粗大。蒴果半球形,有4棱,宽2~2.5厘米,果缘平而宽,果瓣不突出。果期夏季及冬季。
桉叶呈镰刀状披针形,长8~30厘米,宽2~7厘米;革质而厚;叶端尖,叶端尖,叶基不对称,全缘;叶柄较短,长1~3厘米,扁平而扭转。表面黄绿色,光滑无毛,有多数红棕色木栓斑点,对光透视,可见无数透明小点(油室)。羽状网脉,侧脉末端于叶缘处连合,形成与叶缘相平行的脉纹。揉之微有香气,味稍苦而凉。以叶大,完整,梗少,无杂质者为佳。
用柱层析法从蓝桉中分离出一种物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对破伤风杆菌及白喉杆菌毒素有解毒效力。家兔皮下注射此物质0.2毫克/千克后,两周内未见毒性反应。桉叶的水提取液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伤寒杆菌的氧消耗及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此抑制作用与革兰氏反应无关,但与药液浓度成正比。蓝桉中提出的桉叶油(Oleum Eucalypti)在6%以上的浓度,试管内能抗结核杆菌(H37Rv),用于10余例肺结核患者(吸入或气管滴入)亦有一定疗效。蓝桉叶浸剂和桉叶油可作为吸入剂用于呼吸系疾患,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患者内服后有祛痰作用,哮喘时既可内服又可吸入。桉叶油及蓝桉叶浸剂尚可用于某些皮肤病,并作为创面,溃疡,瘘管的冲洗剂。桉叶油内服后有驱钩虫作用,其鞣酸有轻度收敛性质,其挥发油有驱风作用,挥发油从消化道吸收,部分由呼吸道排泄。此外,桉叶油尚可用作除臭剂及神经痛患者的镇痛药,有人认为蓝桉叶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曾有报道桉叶油中毒29例,其中7例死亡。致死量最小的仅3.5毫升,但也有服至30毫升而得以恢复者。中毒症状为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眩晕,乏力,皮肤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脉搏细速,昏沉欲睡,甚至谵妄,凉厥。病人呼气中有强烈的桉叶油气味,可持续1~2天,有时尿,粪中也有气味。部分敏感患者对常用量亦可引起皮炎。
叶横切面:表皮细胞呈长方形,外有较厚的角质层,下上表皮均有深陷气孔。叶肉部位上下表皮内侧各有2~4列栅栏细胞,而以上面较为明显;海绵组织3~4层类多角形细胞,其间有大型深生油室,直径120~260μ,破损的油室则充满了色素物质;此外细胞中尚有草酸钙簇晶及方晶。中脉宽主扁,维管束为外韧型;木质部极为发达,几成环状;韧皮部狭窄,细胞中含有方晶或棕色物质。维管束周围有2至多层中柱鞘纤维,壁厚。纤维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形状晶纤维。中脉上下表皮内侧各有5~6列厚角细胞。侧脉维管束的上下二侧可见有强木化的纤维束,占叶肉的全部组织,此处叶肉部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粉末特征:淡绿色。表皮细胞多角形,壁颇厚,外被极厚的角质层。上下表达皮都有气孔,副卫细胞6个以上,深陷于表面之下。油室众多,直径120~260μm;破损者可见木栓细胞充填于内。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至25μm,并有方晶,有时形成晶纤维。
味辛;苦;性寒;归肺;胃;脾;肝经。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化痰理气;杀虫止痒。主治感冒;高热喘咳;百日咳;脘腹胀痛;腹泻;痢疾;钩;丝虫病;疟疾;风湿痛;湿疹;疥癣;烧烫伤;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6~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衍;或捣敷或用桉叶油涂檫。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