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黄连(《广西中药》)、钻石黄、黄连(《重庆中药》)、黄连、黄芩(《湖南中药》)。
功效
祛风清热,除湿化痰。主治风热头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风湿痹痛,目赤,疮毒瘰疬。
《民间常用本草汇编》:'治食病。 '
《中华大地农药》:'治颈疔疮,痰咳。 '
《野生药用植物图》:'治疮、癣、疥疮。 '
《重庆本草》:'清热除湿。主治热证,目赤,吐血,风热头痛,风湿腿痛,或产后腰腿肿痛。 '
《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解毒。主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湿热痹症、坐骨神经痛。 '
作用
Nandina 参见“Nandina”文章。
用法用量
内服,煎剂:鲜,1至2两;或浸泡在酒中。外用可用:煎剂洗眼或敷眼。
成分
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南天碱和南天碱甲醚,还含有南天碱、小檗碱、药根碱,未发现南天碱。
性味
苦,寒。
《重庆本草》:’味苦,性寒,无毒。 '
《福建中草药》:'苦,平。 '
宜忌
不适合孕妇。
归经
肺;肝经
加工采集
9月至10月收获。
植物形态
南天竹为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圆柱形,丛生,分枝少,幼部常红色。叶子互生,革质,有光泽;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通常三回羽状,长30-50厘米,有小叶3-5枚,小叶椭圆形披针形,长3-7厘米,宽3-7厘米。长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深绿色,冬季常变红。花呈大圆锥花序,长13-25厘米,花径约6毫米。萼片较多,每轮3个,内轮为白色花瓣。雄蕊6枚,离生,花药纵裂。子房有1室,有2胚珠,花柱短。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直径6-7毫米,内含种子2粒,扁圆形。花期为5月至7月,果期为8月至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及灌木丛中,多栽培于庭院。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药用部位
是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根。植物形态在“Nandina”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来自何书
《福建民间草药》
常见药方
治肺热咳嗽: 鲜南天竹根一两,鲜枇杷叶一两(去毛)。水煎服,每日3次。 (《福建中草药》)
治疗湿热黄疸,可用鲜南天竹根12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治流火风病(俗称热风关节炎):鲜南天竹12两,猪蹄12个。加红酒、开水,文火煮二小时,分二三次服下。 (《福建民间本草》)
治疗湿热痹证,可用南天竹鲜根:株一至二色,或加白葡萄鲜根一两,木槿、菊花鲜根五钱。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治疗坐骨神经痛,可用:南天竹12两。汤汁鸡尾酒服务。 (《福建中草药》)
治疗跌打损伤、窒息昏厥,取南天竹:枚,白酒五钱研成浓汁,以开水一杯温饮。 (《湖南农村常用中药材手册》)
驱蛔虫,取:南天竹根、楝树皮水煎服。 (《杭州药用植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