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林中药材网为您提供观音苋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观音苋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
黑木耳、木耳、三七、黑木耳、天竺葵、苋菜、苋菜、苋菜、红甘蓝、当归、红玉髓苋、苋菜、苋菜斧头三七、关健菜、叶下红、红卷心菜、红冬枫、红茴香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并减少肿胀。主要用于咳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痢疾,疮肿,跌打损伤,溃疡久不收敛。 《植物名实图解》:“治妇女白血病,用酒煎服。” '《重庆本草》:'治血痛出血。 ’《福建中草药》:‘活血止血,清热消肿。 '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0.51两(鲜用23两)。外用:研末撒或捣敷。
成分
含有花青素[1-3]。
性味
味道辛辣;甜的;本质上很酷。 《福建中草药》:‘微甘、辛,平。 '
归经
0
加工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全草长30-60厘米,无毛。叶子互生,多有皱纹,绿褐色,背面紫色。全叶展平后,叶片呈卵状披针形,长6-9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呈耳形。它有不规则的锯齿,叶柄短,紫棕色。花序头状花序可见顶生或腋生。瘦果呈红棕色,有许多冠毛。气味微淡,味微甜。
植物形态
观音苋菜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身光滑无毛。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69厘米,宽1.53厘米,厚而柔软,先端尖,基部楔形,向下延伸耳状。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上面绿色,下面紫色;叶柄短,紫红色,上部叶几乎无柄。花序顶生或腋生,数个排列成散在的圆锥形或伞房状花序;花序柄细长,有2分枝;苞片排成一列,线形;所有管状花都是黄色的。瘦果有纹路和丰富的冠毛。开花季节是夏季。
生于荒野湿地或栽培于菜园。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这种植物的根(观世音苋根)也用于药用。详细请参考这篇文章。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苋菜的全草。
来自何书
《重庆本草》
常见药方
用药说明:鲜红薯叶二至四两,用酒炒三至七次,沸水煎服,饭前服。 治外伤出血:鲜红苋菜捣烂敷。 治咯血:大红苋菜24两。水煎服。 治疮久不愈:将酢浆草叶晒干,研末,撒于疮处。 (选用的方剂是《福建中草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