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林中药材网

葫芦巴的功效与作用-用法及别名-葫芦巴图片

  中药材葫芦巴,别名芦巴子、香草子、小木夏本品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具有补肾阳,祛寒湿。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的功效。

葫芦巴的功效与作用

葫芦巴的功效:

  【性味】 苦,温。

  【归经】 归肾经。

  【功能主治】 温肾,祛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摘录】 《药典》



葫芦巴葫芦巴



葫芦巴的作用:

  治小肠气攻刺

  成分:葫芦巴(炒)50克。

  用法用量:为末,每服二钱,茴香炒紫,用热酒沃,盖定,取酒调下。(《仁斋直指方》葫芦巴散)

  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

  成分:葫芦巴(炒)500克,吴茱萸(汤洗十次,炒)500克,川楝子(炒)600克,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30克,茴香(淘去土,炒)600克。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丸,茴香汤下。( 《局方》葫芦巴丸)

治肾脏虚冷,腹胁胀满

  成分:葫芦巴10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硫黄(研)各1.5克。

  用法用量:上三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盐汤下。 (《圣济总录》葫芦巴丸)

  治一切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

  成分:葫芦巴200克(浸一宿),破故纸200克(炒香)。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顶去穰,填药在内,以满为度,复用顶盖之,用竹签签定,蒸熟取出,烂研,用前件填不尽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 《杨氏家藏方》葫芦巴丸)

  治气攻头痛

  成分::葫芦巴(炒)、荆三棱(酒浸,焙)各25克,干姜(炮)12.5克。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10克,温生姜汤或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葫芦巴散)

  ①《纲目》: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张子和《儒门事亲》云,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胡芦巴,频频不缺,不周 岁而目中微痛,如虫行入眦,渐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

  ②《本草求真》:葫芦巴,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门。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补火仍须兼以附、硫、茴香、 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有效。

  ③《本草正义》:胡芦巴,乃温养下焦,疏泄寒气之药,后人以治疝瘕、脚气等证,必系真阳式微,水寒气滞者为宜,苟挟温邪,即为大忌。

葫芦巴的禁忌

  本品温而不燥,守而不走,治上述沉寒积冷之痛证有其价值,但阴虚阳亢者仍不宜用。

葫芦巴图片

      
  

葫芦巴1葫芦巴1
  

葫芦巴2葫芦巴2


葫芦巴3葫芦巴3
  
  

葫芦巴4葫芦巴4
  

葫芦巴5葫芦巴5
  

葫芦巴6葫芦巴6

标签: